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1, 2019的文章

醫研所王秉鈞-美國奧蘭多2019年實驗生物醫學國際會議參加心得

圖片
一、緣起 會參加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9(EB2019) 是因為本身就有在注意一些國外的研討會,當然同時間得自己也有在做實驗,想找一個較相近的研討會報名參加,到國外去增廣見聞,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研究發表給其他學術研究領域的學者交流,藉由問與答可以發現自己的實驗有哪些是需要改進的,或是實驗設計可以怎麼進行會對於整個研究範疇更流暢地進行,畢竟一篇好的學術文章肯定是需要吸收很多前人的知識才能夠有好的結果。 二、行前準備 然而為了參加 EB2019 自己也努力地在自己的實驗方面上,為了能夠將自己的研究主題趨近於完美的呈現在海報上,相對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琢磨實驗的設計或是學術知識,最重要的免不了一定要增強自己的英語能力,當然整個相關的活動過程中,對我幫助最大莫過於此次帶我們參加 EB2019 的李佳陽老師,在任何方面上,老師都給予了我龐大的幫助,不管事實驗方面的失敗到成功以及學術方面的知識吸收,沒有李佳陽老師的指導,自己是沒有辦法完成這麼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對於海報的模擬問與答,讓我於活動當天有良好的心理建設足夠應付與他人的交談,所以真的很感謝李佳陽老師此次全程的協助。 三、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 第一次參加這麼大型的研討會,真的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從一開始的網路報名,海報製作,一直到現場將自己的作品貼到海報架上,對於自己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情,在會場內眾多的海報,實在是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吸收了很多知識,從第一天不敢開口的問答,到最後一天看到有興趣的主題就會主動向前詢問,或許聽不太懂,但就是要勤於練習,對待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勤能補拙的。 四、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 不管身在何處免不了開口進行溝通,也因為這樣讓自己更敢開口去說英文,當然聽力的部分或許還有待加強,但身處當下的環境中,相信如果長期久居,英語能力是會提升到一定的程度,至於其他美國的人事物,也都一一用相片記錄下來,他們的飲食他們的文化,還有他們對於人與人之類的熱情,實在有很多可以讓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五、交換 / 研修之具體效益 以下是這次研修 EB2019 對我所帶來的效益 1.       因為是國際研討會的關係,所以在活動過程中幾乎都使用英文交流,使原本會話不擅長的自己更敢開口,幾天之後發現自己真的有比較敢說的自信。 2.

醫研所賴怡欣-美國奧蘭多2019年實驗生物醫學國際會議參加心得

圖片
一、緣起與行前準備 這次是我第二次出國參加國際研討會,第一次的國際研討會是前往日本京都參加第 18 屆世界基礎和臨床藥理學大會 18th World Congress of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WCP2018) 。當時懵懂的我第一次去到如此盛大的國際會場,只能手足無措的跟著指導教授,聽著雙方流利的對談,自己卻連一句話都說不好。雖然是一次笨拙又混亂的經驗,卻成為我奮發向上的動力。在出發前,除了收集相關資料之外,對於要發表的海報論文更勤練英文講解與對談,期許自己這次的研討會能更從容、自信地應對。 二、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 此次參加的研討會 - 2 019 年實驗生物醫學國際會議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9 (EB2019) 是由美國解剖學家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AAA) 與四大國際團體偕同主辦 。四天的議程中,大會請到各領域的專家們進行演講,也有與各界研究學者相互討論、分享想法的時間。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 2019 年唐獎得獎者 - Brian Druker 博士的演說。 Dr. Druker 是名癌症生物學、醫學及轉化研究的專家,他因發現 tyrosine 磷酸化和 tyrosine kinases 作為致癌基因而獲獎,而他此次講座的題目則是 - Imatinib as a paradigm of targeted cancer therapies 。內容中提到 Dr. Druker 的發現使標靶治療更蓬勃發展,更有超過 30 個 TKI 獲准適用於臨床, Dr. Druker 本人也參與 4G10 抗體的研發。 Gleevec 是第一個藉由小分子抑制劑針對 tyrosine kinase 做標靶治療的成功案例,而 Dr. Druker 對於 Gleevec 的開發與應用更是貢獻良多。還有每天兩個小時的 poster presentation 時間,可以瀏覽各個學者新奇的研究,互相分享、交流彼此想法和經驗。 三、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 這次出國,除了開會日程外,還去了伊歐拉湖邊公園 Eola lake park 及教堂街車站 Church street station 。伊歐拉湖邊公園是奧蘭多著名地標,就坐落在奧

後醫系方崇安-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習心得

圖片
          一、緣起           最初是因為遇到學長姐去國外交換回國後對不同國家醫療體系的描述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想要知道不同國家醫療運作與台灣有怎樣的差異。其中,去哈佛體系醫院交換的學長姐提到在交換時遇到各式各樣罕見的 cases 和各式各樣創新的治療觀念最吸引我。我本身對於生醫相關新科技原本就很嚮往,因此早早就下定決心要去這些哈佛醫學院旗下的醫院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氛圍、環境可以鼓勵出這麼多對既有技術及觀念的挑戰意識。最後之所以費盡志願序專攻申請神經內、外科一方面是因為在高醫求學過程中發掘對神經相關科系有超大、超超超大的興趣,況且臨床上神經相關科系在眾多領域中也常是最新科技的展示場,所以選擇這樣一個橫跨急性、亞急性、慢性病患族群的科系做交換時的首要志願。這次能到麻州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交換當然也要感謝一路上提攜的師長,以及高雄醫學大學和哈佛大學間的姊妹校關係。 二、行前準備           在行前準備方面我就是跟著校內審核的步驟案時繳交各種文件、都有參加並簽到該去的說明會、盡量把校內初審的面試表現好,比較沒有特別的建議。除了到準備哈佛備審文件時發生一件很緊急的事情,建議未來學弟妹要注意這項。當初我為了不要干擾一階國考的準備時間,提前在後醫系二年級的寒假就先考完托福。但是 ! 碰巧我們這組出國外放的時間是在大四下學期的期中。因為對方報名文件交件期限是依照交換的月份而不同 ( 越晚去交換,文件就越晚繳交 ) 。在準備時才發現托福的有效期限 ( 兩年 ) 將在我出國前一個月到期,這樣審核就不會通過了。後來運氣好,當天發現、當天重新報名、當周周末重考,然後剛剛好有過門檻成功寄出。 另外,大家最擔心的電話面試內容只是要核對身分。記得不管怎樣,雖然對方是訓練有素的行政人員,但是你講了什麼對方其實無從查證。所以記得就把自己講的很篤定,他問有沒有做過什麼東西都說有 ( 親手做 procedures 、報 case 、報 paper) 。不過,面試時對方說話速度很快,不習慣以英文思考的同學建議就先找外籍生練練吧,請他們火力全開放最大的速度。 然後要提醒一下,哈佛收件不是郵戳為憑,是他們的教務處要在某年某月某日以前拿到文件並建檔。如果遇到美國大型國定假日 ( 像是我遇到聖誕節 ) ,他們郵寄系統會放假、攤瘓、工作人員可能心浮不定沒去簽收或漏收。阿這些全部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