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7, 2019的文章

醫學系郭又嘉-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修心得

圖片
一、緣起 從開始見習之後,自己就對於「學生」這個身份在醫院能做的事情存在許多疑問,比如:跟診的目的是什麼?跟刀卻不能刷手上刀台的目的是什麼?在病房跟主治醫師查房,而自己認真打的病歷卻沒人檢視並糾正錯誤,那認真打病歷的意義是什麼?太多疑問沒有解答,這種不適應體系的感覺,促使我尋找機會,離開台灣看看國外的環境。在眾多學校的選擇中,由於自己的外語能力只限於英文,所以學校的選擇也相對只剩美、韓、泰,但互相比較之後,更想去傳說中小麻以及眾多教科書的出產地,哈佛,做交換見習。 二、行前準備 到哈佛要準備的第一件事是最大的門檻:學費。一個月的學費約新台幣十五萬,加房租、保險、機票等等零零總總花費約需三十萬以上,對父母而言就是不小的負擔。但幸運的是,平常節儉的父母對於這關並沒有多說什麼就讓我通過了。剩下的事情相對簡單,最需要注意的反而是哈佛作業關係,只會在見習前一個月通知你是否錄取,所以如果那個月有連續假期(美國或台灣),可能要小心醫療責任險、健康險、電匯、交通等環節是否可以接續的上。 三、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 我這次選到的是 MGH – Emergency care 的 rotation ,是我的第二籤;雖名為 Emergency care ,但其實是 General surgery (Churchill team) 在急診的照會團隊,俗稱 PIT 。它和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看急診病患的外科照會。而如果病人是手術後病發症、腎、小腸移植手術後任何健康狀況,或創傷等原因來到急診,急診醫師或是原開刀主治醫師覺得需要,就會照會我們。在談到工作內容前,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的急診是類似高醫加護病房的規格,在大部份的區域,有病床的人就能有自己一個人一間有水泥牆的房間,而且裡面的設備一應俱全:兩套氧氣、抽痰設備,胸管、氣管內管的設備一應俱全,更重要的是,每備房間裡面具有自己一整套的行動藥車,同時,所有的東西都是拋棄式的, tonique 、彎盆、 scalpel 等等,落實嚴格的感控,同時不像台灣醫護人員隨時隨地都帶著口罩──天知道前一個流感病人的唾液是不是沾在上面的口罩,在美國,只有進入感控的房間需要戴上口罩,並規定一離開房間就要將口罩丟棄。影像的便利性也是令人注目的一點,在送出 portable x-ray 的 order 後,往往 5 分鐘內就會有人推著機器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