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5, 2017的文章

100001083陳源劭-科隆大學醫院見習心得報告

圖片
< 見習 > 科隆大學醫院的耳鼻喉科 (HNO) 是一棟獨立的建築物,含括診間、各檢查室、病房、手術室、辦公室和會議室,科內每天有兩次會議,分別是早上 7 點 50 和下午 3 點,當日的手術清單和所有的人事分配都會濃縮在一張 A4 紙上,一目了然,相當方便易讀! 德國的醫學教育傾向自發性的學習,並沒有硬性地規定按表操課,我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地點,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待在手術室,觀摩各式各樣的手術,包含: septoplasty 、 sinusotomy 、 tonsillectomy 、 adenoidectomy 、 parotidectomy 、 neck dissection 、 sialoendoscopy 、 removal of cholesteatoma 、 tympanoplaty 、 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ation 、 vibrant soundbridge links 、 cochlear implantation 等,不論是耳、鼻、喉、頸部皆有所涉獵! 除了手術室,我也撥空到診間、檢查室和病房見習,但由於語言的障礙,收獲相當有限。德國大學醫院的病人都必須經由地方診所轉診而來,病人無法選擇給特定的醫師診治,需視當日的人事配置而定;並且會先由 assistenzarzt ( 住院醫師 ) 看診、排定診斷所需的各項檢查,待所有檢查作完、向 oberarzt ( 主治醫師 ) 簡報完畢後,再讓 oberarzt 看診、解釋病情和治療計畫,後續再度由 assistenzarzt 接手,完成電腦系統的繕打、排定手術和開立處方籤等,就診的每一個環節都相當仔細而耗時,因此到大學醫院求診通常會耗費一整個上午。而病房的部分會輪流由 1-2 位 assistenzarzt 負責一個 station ,約 10-15 人,每天早上住院患者必須依序到檢查室報到作檢查,醫師會在作完 PE 後,簡短書寫一兩行的 Progress Note 作為紀錄,以及更新 Patient List 上每位病人的相關資訊,譬如:診斷、手術日、住院天數、 procedure 或檢查等,而 oberarzt 則不須照顧病房,只有當病人的狀況超出 assistenzarzt 能力所及的範圍才會向上呈報、討論。 綜觀德國和臺灣的醫療...

醫社二/104020018/翁晨瑄-5/28-5/31配合早期療育課程的廈門之行心得

圖片
5/28-5/31 配合早期療育課程的廈門之行心得 醫社二 /104020018/ 翁晨瑄      上課之前,原本對於老師所說的倡權概念不慎理解,會覺得社工能做的只有微視觀點的部分,也就是開案、診斷案主需求、擬定處遇計畫、連結資源然後結案這種標準化的步驟。在我原來的觀念中會認為我們無法去改變體制而只能任由體制內的規範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去多想這樣現有的體制是不是缺少了什麼而沒能往進步的方向走。直到去了一趟中國廈門才知道我們的所知所見太過狹隘,有好多的不公平與常人看不見的弱勢就在那大城市的角落生存著,這種衝擊是我在台灣難以體會到的。我不能理解,台灣的孩子 99% 都能享受義務教育而就學,為什麼那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可以被學校拒絕 ? 我不能理解,台灣的公園亦或是城市的街道理都有身心障礙者被推送著輪椅,為什麼在廈門卻看不到這樣的狀況 ? 我不能理解,在台灣的人們可以透過集會與遊說的方式向政府表達某個法條的不公正,而在中國的體制下只會被大大的壓制,甚至連一個公益機構的成立都要經過層層的審核,甚至卡關。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的經濟與房市在低迷,中國的大樓卻一棟一棟趕興建著,速度之快。一切的衝擊都是來自政治體制上的差異。     從這次的廈門之行我深刻的體會到兩岸在政治上的差異。中國是個極權國家,民間的做的事來自於地方政府的許可而地方的權力又來自於中央政府的政策。這種只有上到下的權力賦予,人民的聲音亦或是弱勢的需求是難以向上表達的。這使得弱勢的環境改善愈趨困難,文化上不僅需要民眾的理解,政治上更需要政府的同意才能大力的推動,如果過不了政府這一關,弱勢族群的生活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反觀台灣在這方面就賦予公民有其力量去衝破政府的不公正的體制,不過也往往造成有多重的勢力經常彼此對抗而使得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實行之有效性較低。     這次與益城、啟福及諾苗早療的交流不難發現中國在發展社會工作這一塊還 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僅僅只是法律上沒有保障社會工作者的問題,在公家機關、醫院、學校甚至非營利的社會福利機構中也看不到這類角色,所以民間大眾普遍對社會工作者的認識都不多。通常少數的公益機構的資金來源往往必須自籌、受人捐贈,而不是像台灣的非營利機構以服務收入及政府補...

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研討會心得報告-曾明洋

圖片
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研討會心得報告 學生: 曾明洋        學號: 104800009      系所名稱: 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 2 年級 會議地點時間: 20170525-27, 大阪 , 日本 會議名稱: ( 中文 ) 全球腫瘤與癌症研討會 ( 英文 ) Global Summit on Oncology & Cancer 發表論文題目: ( 中文 ) 開發最佳化辨認聚乙二醇及其修飾分子之定量平台 ( 英文 )Optimizations of Anti-PEG Sandwich ELISA for Quantification of PEGylated molecules 一、 參加會議經過 本次參加 Global cancer 於日本舉辦的 Oncology & Cancer 是 Global cancer 癌症相關研討會系列之一,舉辦至今年已經是第 14 屆,研討會包含主題演講、年輕研究者報告以及海報報告。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 : To Say Cancer is a Challenge But Not an End 。內容包含了有關癌症預防、診斷與治療,並且延伸至各種癌症,如肺癌、乳癌、血癌與大腸癌等。 第一天的主題演講由日本學者 Chieko Kai 分享有關 measles virus 用於癌症治療的可能性,以及中國學者 Leung KN 分享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用於治療 neuroblastoma 的相關研究,讓我獲得更多對於癌症治療策略的新想法。另外下午的議程也有來自各個國家的優秀學者演講,除了得到不同的新知之外,也讓我知道在其他國家的研究者都是非常嚴謹與努力的在各自領域裡從事研究。 第二天的主題演講著重在 MicroRNA 的相關研究,由美國學者 Lei Huo 跟我們分享 MicroRNA 如何用於乳癌的診斷,還有香港學者 Jiangwen Zhang 分享了他的實驗室所建立的 MicroRNA 線上資料庫,可以提供給研究者一個簡便與全面性的 MicroRNA 比對查找系統,透過這兩位學者的演講,給了我許多 Micro...

心得報告 卓桂圓

圖片
為了參加第 93 屆的 European Orthodontic Society(EOS ,歐洲矯正學會 ) 的年度大會、在這個大會發表海報,我與同行的蔡豐駿同學行前做了很多準備。因為剛入學,我們的研究還沒進行到一個程度可以發表,所以指導老師曾于娟助理教授幫我準備了臨床案例的詳盡資料。這份臨床案例主要是由曾于娟助理教授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齒顎矯正科中指導代訓醫師廖珮伃所完成的。在這治療過程中,透過詳盡的紀錄,並加以整理而發表成海報的過程,我學習到不少。其中包含了面對相似的案例所能考慮的治療方式及相關的優缺點考量外,也因與歐洲矯正學會的工作人員交涉過程,獲得不少經驗。在去年底,就必須要將摘要撰寫好並向歐洲矯正學會申請發表海報的資格,並繳交註冊費才有參加的權利。後續再將整理好的海報帶至歐洲矯正學會張貼。在此感謝曾于娟助理教授及受訓醫師廖佩伃醫師的大力幫忙及鼓勵,我和蔡豐駿同學才有這次機會可以到歐洲大開眼界。 第 93 屆歐洲矯正學會年度大會 發表臨床海報 今年度的歐洲矯正學會在瑞士的 Montreux 舉辦,會期為 2017 年的 6 月 5 日到 10 日。在會場的布置,其實跟中華齒顎矯正學會的布置面向類似。有海報發表的區域,也有演講的部分。另外在周邊,也有矯正相關的器械及儀器的展示可以購買。在規格部分,卻是比中華齒顎矯正學會還要大。以海報的張貼量來說,就有高達幾千篇的張貼數。會期長度也是中華矯正學會的 2 倍。觀看海報的張貼內容,可以知道看到在臨床上或是研究上,電腦斷層掃描分析部分的大量運用已經是一個趨勢。在某些矯正機構來說,甚至是在資料蒐集時常態性需要拍攝的影像資料。高醫的情況相較之下,目前的電腦斷層分析所作的相關研究,卻因儀器還沒安裝而受限,在這部分覺得比較可惜。但在臨床案例報告的海報當中,卻也看見了我們齒顎矯正的水準及高度。對於齒列的排整及對於患者臉部因矯正而能獲得的改善要求較高。但這也是因為人種的不同,西方人鼻子較為高挺,所以齒顎矯正通常以不拔牙的治療為主。而東方人卻相反,需要拔除小臼齒來達到齒列及下臉部外觀的樣貌。也因如此,我們需要相對更好的技術去控制拔牙空間的關閉及細部的調整。在回國後,參考了這麼多不一樣的視野,可以應用在我的臨床操作及啟發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