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選修課程-跨文化之社區職能治療

研習期間:97.10.04~97.10.19
研習學生:職能治療學系 四年級 林敏
研習地點:美國印第安那普利斯
研習類別:選修課程-跨文化之社區職能治療

十月四日,也就是實習離站後的隔天,我們一行人立即搭上飛機,在歷經日本東京成田機場與芝加哥的轉機後,我第一次踏進了美國的土地,雖然之前也曾去過英國、加拿大以及峇里島等地,不是制式化跟團旅遊,就是單純的自助旅行,這還是第一次體驗在國外讀書並與當地的老師、學生實際的相處與交流。

這次課程的主軸是以社區為基礎(Community-Based Practice) 的職能治療,除了安排好的課程內容像是:介紹職能治療的起源、職能治療隨著時間所產生的適應性改變、在社區當中小孩、青少年、成年人、老人、精神疾病患者和無家可歸者(遊民)的職能治療、以學校為基礎的職能治療等;另外,還有一些課題像是應如何與其他專業合作,如何在社區中行銷(Marketing)與找到經費來源,以及怎麼在社區中開始進行自己的職能治療事業等,我們也參觀了許多印地安那當地的機構,像是”Laurelwood Housing Community”是一個有較多弱勢族群與較貧困的社區,UIndy中有一個社團就招募了許多自願的學生在每週的固定時間至那個社區當中教導小孩子功課、帶一些訓練手工能的團體,或者是娛樂性質的遊戲。”Fountain Square”是一個老舊的社區,裡面住著許多較沒有錢的移民者(或非法入境者)、越戰後退伍老兵(身體或心理傷殘、失智等)和老人,我們參觀了設立於那裡的CAC(Center for Aging & Community)機構,裡面有提供醫療、社會福利、便宜餐點、休閒娛樂等方面的服務”Horizon House”是為了遊民而設立的機構,有供應三餐、洗衣機、洗澡間、儲存空間等供他們使用,也開辦一些職訓課程,其中我覺得很好的一點是他們提供了這個機構的地址給遊民使用,幫助遊民在應徵時可以留下機構的地址以等待雇主通知;機構也收集各地捐助的衣物與棉被以提供需要的遊民使用。

在所有課程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為”CHAMP camp(Children Have A lot of Motivation & Potential)”與” 開車復健(Driving Rehabilitation)” 這兩個專題。大家眾所皆知的是在美國,家長通常會在暑假時把孩子送至夏令營,夏令營可以提供孩子很多的感覺刺激、訓練領導能力和責任感、培養自信心與自我勝任感、與其他孩童互動的社交能力、也賦有教育的功能等等,並且讓孩童學習沒有家長在身邊的獨立性。”CHAMP camp”則是一個提供給身心障礙孩童的夏令營,甚至是戴著呼吸器的孩童也可以參加,當然其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相當浩大的,像是團隊專家就包括了: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護士、呼吸照顧人員、醫技、社工等,以及其他來自各行各業各有專精的一些義工。在我們看的介紹短片中,就有許多腦性麻痺、肢體不全、唐氏症等的孩子克服了萬難,坐著輪椅也可以在一個安全且控制良好的環境當中體驗一般孩童在成長過程當中會擁有的共同記憶,當看到他們能以另一種代償方式做釣魚、划船和游泳等活動時,非常令人感動!

“開車復健”則是由於美國土地幅員寬廣,在受傷或失能後如果喪失了開車能力,則幾乎不可能在社區當中獨立生活,所以開車復健顯得相當的重要。在美國也必須經過考試取得證書後才能評估與介入需要開車的個案。像是看路旁的交通號誌、限速都使用到了figure ground、visual closure等職能治療領域中經常使用到的視知覺技巧,對於道路的深度知覺、方位的左右區辨和空間關係,或者是一些開車輔具的使用、代償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在此課程之前雖然知道這些活動分析的次項目,但是從未把它們與開車這項功能性活動相連結,也從未知開車的輔具居然可以如此眾多且多元。

在實際拜訪的機構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為“TherAPlay”與” Children’s Museum”。 “TherAPlay”是個專門做馬術治療的機構,之前在高醫小兒實習時曾聽王志中老師提過國外有在做馬術治療,在國內也許可以嘗試使用騎馬機來當作治療性的modality,想不到這次的行程安排讓我們有了最真實且直接的體驗。那裡的治療師提到由於要提供更大的感覺刺激,所以在治療時並不使用馬鞍而採用直接坐在馬背上方的方式,而個案大多數是腦性麻痺和自閉症的孩童,一位孩童會配有一位職能治療師、一位馴馬師以及一位志工人員,分別位於孩童的左、右和後方來發號施令、穩定以達安全性,以及觀察個案反應。治療師也會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提供孩童不同的感覺刺激,像是孩童以趴姿、坐姿、倒坐姿在馬背上,或者是馬以小跑步、向心、離心、一般走路的方式都可以提供不同的本體、前庭刺激、重心轉移與軀幹旋轉,馬的皮膚、毛與體溫也可提供觸覺的刺激等等。

我們也參觀了”Indiana Medical History Museum”,那裡原本是囚禁精神疾病患者的機構和一間醫學院,在解放精神疾病患者後,現在將保留的其中一棟主建築物規劃為展示一些以前的醫療設備與介紹精神疾病的歷史和發展的小型博物館。另外,我們也到一位UIndy的學生-Laura的家一起做pizza,在談話中我們也得知了一些資訊,像是美國和台灣有不同的職能治療學制、他們的課程規劃與上課方式以及見習和實習模式等等。當然,鳳宜學姐在假日也安排了豐富多采的行程,像是去果園採蘋果以及去全美國位在印地安納州最出名的賽車場參觀。

關於行程安排方面,我覺得很好的一點是”課程內容與參觀機構的相配合”,通常上課前一天學姐會先請我們預習隔天的上課內容,然後在上完課後的當天下午或是隔天就會去參觀與之相關的機構。這不僅讓我們加深印象,也讓我們更有結構的獲得新知識與見聞。
曾與Susan老師討論關於台灣與美國之間職能治療復健的差異。她曾說台灣目前的復健是在做美國二、三十年前做的事情,像是climbing bar、stocking cone這些較沒有功能性的活動應該早在急性期出院後就應立即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較具生活功能為導向的活動,以病人重返的職場或家庭生活為介入點直接治療,他們的職能治療師也絕大多數都在社區或學校系統當中工作。仔細思考,台灣的健保體制真的讓國人很幸福,醫療資源的可近性相較於讓人不敢恭維的美國醫療保險制度實在是好太多了,但是這也相對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像是見習時就發現由於健保的規定,病人會一直輾轉在各大醫院看診,如果台灣有更多的社區職治療師,其實他們可以不用在stroke、SCI、TBI半年甚至一年後還一直重複性的做這些modality,雖然在醫院體系中也有訓練個案的ADL功能,但僅有少數的職能治療師會在社區中至個案家中評估與治療,如果可以直接治療與訓練,這樣病人就不必在重返家中後重新適應不同高度或不同使用方式的家中設備。

當然最後超級感謝鳳宜學姐和老師的規劃安排,讓我們有這次機會可以出國開開眼界、增廣見聞,比較國內、外的制度與模式,也給予明年即將畢業的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關於台灣職能治療的發展,欠缺與不足的地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二李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