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元 高醫-哈佛交換見習心得
研習期間:96.12.31~97.01.28
研習學生:醫學院 醫學系 洪志元
研習地點:美國 波士頓 哈佛大學
研習類別:高醫-哈佛交換見習
在美國,我覺得門診的看病方式跟台灣最不一樣。當然,這牽涉到很多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我們有全民健保。MGH的門診量跟台灣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一個早上或一個下午頂多看8~15個病人。有一次我跟我的醫師分享說我們台灣一個門診有可能超過100人次,他們都直呼太不可思議了。我想,全民健保對於人民真的是一大福音,因為在台灣,醫療是全民都可以享用的。美國人雖然也有私人醫療保險,但他們還是要付出比我們多很多的醫療費用。
門診區有好幾間exam rooms。病人都是在不同的exam room等候醫師,簡單來說,就是醫師要跑來跑去看病人,而我們台灣是醫師在診間等候病人進來。進入診間看病人的時候,通常是一個resident加上醫學生,問診結束後,我們會回到一間討論室跟整個醫療團隊(包括attending)一起詳細討論病人的病情。然後整個團隊(超過10人)會再一次回到診間跟病人解釋病情,並作更詳細的PE。
MGH的整外和burn center是分開作業的,所以我在整外沒有看過burn patients。我在高醫見習的時候因為選擇了心外,所以沒有去過整外。而我在MGH那邊看到的刀有TRAM、facelift、blepharoplasty、cleft lip repair、breast reduction、breast augmentation、liposuction、carpal tunnel release、skin flap、skin graft、orbital fracture ORIF等等。那邊絕大部分的刀都是跟breast有關的。Surgeons開完刀以後,會在刀房的電話開始dictating。剛開始我不知道他們在幹嘛,經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在美國,外科醫師不需要自己寫開刀記錄的。他們只要拿起電話,口述整個開刀的細節,就會有專人把手術記錄弄成紙本記錄了。
MGH的整外每天都是開刀日,除了星期四是門診日。由此可見,他們把開刀和門診分得很清楚。身為哈佛醫院的醫師,他們有很大的責任需要produce很多papers,發表論文幾乎成了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他們每看一個病人都會照相,診間也有深色布幕可以隨時拉下成為照相的背景。開刀的過程中,residents也會跟attendings討論他們論文的進度。MGH的residents基本上都發表過papers了。
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待在刀房,在病房的時間相對的較少。MGH整外的nurses人都非常非常好!無論是對attendings or medical students,他們的態度都是一樣親切的。我覺得在那裡跟nurse一起工作非常開心,因為他們也把醫學生當成一種專業,會互相尊重。而且美國的男護士比例比台灣的高出很多喔。
MGH vs. KMUH
(一) 臨床
其實,據我的觀察,我覺得台灣在臨床診斷照護這方面不會輸給MGH。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全民健保,因此病人到medical center就醫非常方便,台灣的醫師也就care更多的病人。MGH的醫師在看診時,比較像是一步一步跟著教科書上的protocol在下診斷;而大部分的台灣醫師因為經驗豐富而能較快速的作出診斷。我不知道美國醫師的那種方式是不是比較能夠避免誤診,而台灣這種快速的診斷方式是不是又多出很誤診… 這一切都很值得細細討論。只不過以我目前一個醫學生的角色,似乎無法在這方面有更深入的想法與探討。曾經問過我的醫師,為什麼他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問診(因為我有一次在台灣幫病人take history,由於經驗不足加上擔心自己問的不夠仔細,所以問診過程很慢,病人還因此生氣),我的醫師說因為病人來看病都花不少錢,所以讓病人感覺到你願意花時間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避免將來的醫療糾紛。
至於MGH和KMUH的設備方面,我覺得沒有太大差異,兩家醫院都是fully computerized的。有趣的是,我們在高醫都非常習慣用電腦讀寫病歷。
(二) 教學
我去的整外對於學生並不會很熱衷的teaching,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啊!不知道內科的情形如何,或許會有比較多適合學生學習的didactic teaching sessions。不過我的哈佛同學跟我說MGH本來就是外科比較有名,內科的話是BWH略勝一籌,我半信半疑,畢竟MGH出版了一本舉世聞名的pocket medicine “臨床防電用書” (開始見習的學弟妹深有同感吧XD)。
有時候我的attending問我問題,我也會抓不到方向。比如說,有一次刀開到一半,attending就問我說:”Why is this muscle contracting?” 我心想,完了,這個問題一定是非常複雜!我遲遲不敢作答,最後再被逼問之下,說出了一個我覺得 “最有學問” 的答案,我說 “Is that fasciculation?” Attending笑著說當然不是,要我try again。最後我當然還是想不出答案,只好厚著臉皮問他,怎麼知道他回答說: “It’s because this muscle has innervations!” 這個答案像一個炸彈打到我的頭上,for a moment我無法分辨他是不是在跟我開玩笑,因為如果在台灣的醫院這樣回答應該會被電死吧?漸漸的,我了解到哈佛的老師並不期望學生要懂很多,他們要的是勇於發問、勇於思考的醫學生!
(三) 研究
研究這方面台灣雖然比不上美國,但是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經費很多!比如說MGH就是全美研究經費最多的醫院,他們的醫師數量也很多,哈佛體系出身的每一個人對於研究非常狂熱。哈佛的名氣大部分來自其研究成果與發表,我真的覺得台灣的臨床並不會輸給哈佛喔。這一點我回國後跟去過哈佛的學長姐分享,他們也一致這麼認為。其實回台灣後讓我更珍惜在高醫求學的時光,因為只要肯付出努力,台灣絕對可以把我們訓練成一個非常competent的臨床醫師。
(四) 學生
出國以前,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認定哈佛醫學生一定天賦異稟、聰慧過人,說不定還有2個腦袋的天才!後來,在MGH同一梯的哈佛學生讓我了解到他們雖然聰明,但是其實也是很平凡。我相信在美國最頂尖的人跟台灣最頂尖的人,IQ不會相差多少,畢竟樣本數這麼多,始終還是要符合統計學上的normal distribution啊!我在高醫見習期間也見識過學長姐的厲害,所以到了哈佛以後並不會覺得哈佛學生特別厲害。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比我們亞洲學生主動多了,比較能夠跟老師侃侃而談。
醫學課程的設計方面,我的哈佛同學跟我說,其實他們也是常常在投訴批評。因為他們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過分著重講述自己的研究而忽略學生需要的basic knowledge。同學還說他在準備USMLE step 1(美國國考第一階段,相等於台灣國考第一階段)的時候,他們都是靠補習班的講義或者參考書才能夠把knowledge補起來,因為學校課堂上根本就沒交。話說回來,美國的醫學生基本上都是後醫的,只有非常少數的醫學院像台灣6-7年制,因此他們的醫學生都在學習上都能夠自主。
What kind of books do HMS students use?
我在哈佛期間跟同學討論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基礎課本或是臨床的 “防電手冊”,我們跟哈佛醫學生使用的書籍相似度高達99.9%。高醫的醫學生幾乎必備的2本書 (1) MGH pocket medicine (2) Surgical recall也是我的哈佛同學每天帶在身上的用書。有一次他們問我台灣醫學生用哪些書,我說除了上述那兩本以外,我們也用Washington manual的series。
研習學生:醫學院 醫學系 洪志元
研習地點:美國 波士頓 哈佛大學
研習類別:高醫-哈佛交換見習
在美國,我覺得門診的看病方式跟台灣最不一樣。當然,這牽涉到很多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我們有全民健保。MGH的門診量跟台灣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一個早上或一個下午頂多看8~15個病人。有一次我跟我的醫師分享說我們台灣一個門診有可能超過100人次,他們都直呼太不可思議了。我想,全民健保對於人民真的是一大福音,因為在台灣,醫療是全民都可以享用的。美國人雖然也有私人醫療保險,但他們還是要付出比我們多很多的醫療費用。
門診區有好幾間exam rooms。病人都是在不同的exam room等候醫師,簡單來說,就是醫師要跑來跑去看病人,而我們台灣是醫師在診間等候病人進來。進入診間看病人的時候,通常是一個resident加上醫學生,問診結束後,我們會回到一間討論室跟整個醫療團隊(包括attending)一起詳細討論病人的病情。然後整個團隊(超過10人)會再一次回到診間跟病人解釋病情,並作更詳細的PE。
MGH的整外和burn center是分開作業的,所以我在整外沒有看過burn patients。我在高醫見習的時候因為選擇了心外,所以沒有去過整外。而我在MGH那邊看到的刀有TRAM、facelift、blepharoplasty、cleft lip repair、breast reduction、breast augmentation、liposuction、carpal tunnel release、skin flap、skin graft、orbital fracture ORIF等等。那邊絕大部分的刀都是跟breast有關的。Surgeons開完刀以後,會在刀房的電話開始dictating。剛開始我不知道他們在幹嘛,經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在美國,外科醫師不需要自己寫開刀記錄的。他們只要拿起電話,口述整個開刀的細節,就會有專人把手術記錄弄成紙本記錄了。
MGH的整外每天都是開刀日,除了星期四是門診日。由此可見,他們把開刀和門診分得很清楚。身為哈佛醫院的醫師,他們有很大的責任需要produce很多papers,發表論文幾乎成了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他們每看一個病人都會照相,診間也有深色布幕可以隨時拉下成為照相的背景。開刀的過程中,residents也會跟attendings討論他們論文的進度。MGH的residents基本上都發表過papers了。
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待在刀房,在病房的時間相對的較少。MGH整外的nurses人都非常非常好!無論是對attendings or medical students,他們的態度都是一樣親切的。我覺得在那裡跟nurse一起工作非常開心,因為他們也把醫學生當成一種專業,會互相尊重。而且美國的男護士比例比台灣的高出很多喔。
MGH vs. KMUH
(一) 臨床
其實,據我的觀察,我覺得台灣在臨床診斷照護這方面不會輸給MGH。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全民健保,因此病人到medical center就醫非常方便,台灣的醫師也就care更多的病人。MGH的醫師在看診時,比較像是一步一步跟著教科書上的protocol在下診斷;而大部分的台灣醫師因為經驗豐富而能較快速的作出診斷。我不知道美國醫師的那種方式是不是比較能夠避免誤診,而台灣這種快速的診斷方式是不是又多出很誤診… 這一切都很值得細細討論。只不過以我目前一個醫學生的角色,似乎無法在這方面有更深入的想法與探討。曾經問過我的醫師,為什麼他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問診(因為我有一次在台灣幫病人take history,由於經驗不足加上擔心自己問的不夠仔細,所以問診過程很慢,病人還因此生氣),我的醫師說因為病人來看病都花不少錢,所以讓病人感覺到你願意花時間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避免將來的醫療糾紛。
至於MGH和KMUH的設備方面,我覺得沒有太大差異,兩家醫院都是fully computerized的。有趣的是,我們在高醫都非常習慣用電腦讀寫病歷。
(二) 教學
我去的整外對於學生並不會很熱衷的teaching,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啊!不知道內科的情形如何,或許會有比較多適合學生學習的didactic teaching sessions。不過我的哈佛同學跟我說MGH本來就是外科比較有名,內科的話是BWH略勝一籌,我半信半疑,畢竟MGH出版了一本舉世聞名的pocket medicine “臨床防電用書” (開始見習的學弟妹深有同感吧XD)。
有時候我的attending問我問題,我也會抓不到方向。比如說,有一次刀開到一半,attending就問我說:”Why is this muscle contracting?” 我心想,完了,這個問題一定是非常複雜!我遲遲不敢作答,最後再被逼問之下,說出了一個我覺得 “最有學問” 的答案,我說 “Is that fasciculation?” Attending笑著說當然不是,要我try again。最後我當然還是想不出答案,只好厚著臉皮問他,怎麼知道他回答說: “It’s because this muscle has innervations!” 這個答案像一個炸彈打到我的頭上,for a moment我無法分辨他是不是在跟我開玩笑,因為如果在台灣的醫院這樣回答應該會被電死吧?漸漸的,我了解到哈佛的老師並不期望學生要懂很多,他們要的是勇於發問、勇於思考的醫學生!
(三) 研究
研究這方面台灣雖然比不上美國,但是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經費很多!比如說MGH就是全美研究經費最多的醫院,他們的醫師數量也很多,哈佛體系出身的每一個人對於研究非常狂熱。哈佛的名氣大部分來自其研究成果與發表,我真的覺得台灣的臨床並不會輸給哈佛喔。這一點我回國後跟去過哈佛的學長姐分享,他們也一致這麼認為。其實回台灣後讓我更珍惜在高醫求學的時光,因為只要肯付出努力,台灣絕對可以把我們訓練成一個非常competent的臨床醫師。
(四) 學生
出國以前,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認定哈佛醫學生一定天賦異稟、聰慧過人,說不定還有2個腦袋的天才!後來,在MGH同一梯的哈佛學生讓我了解到他們雖然聰明,但是其實也是很平凡。我相信在美國最頂尖的人跟台灣最頂尖的人,IQ不會相差多少,畢竟樣本數這麼多,始終還是要符合統計學上的normal distribution啊!我在高醫見習期間也見識過學長姐的厲害,所以到了哈佛以後並不會覺得哈佛學生特別厲害。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比我們亞洲學生主動多了,比較能夠跟老師侃侃而談。
醫學課程的設計方面,我的哈佛同學跟我說,其實他們也是常常在投訴批評。因為他們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過分著重講述自己的研究而忽略學生需要的basic knowledge。同學還說他在準備USMLE step 1(美國國考第一階段,相等於台灣國考第一階段)的時候,他們都是靠補習班的講義或者參考書才能夠把knowledge補起來,因為學校課堂上根本就沒交。話說回來,美國的醫學生基本上都是後醫的,只有非常少數的醫學院像台灣6-7年制,因此他們的醫學生都在學習上都能夠自主。
What kind of books do HMS students use?
我在哈佛期間跟同學討論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基礎課本或是臨床的 “防電手冊”,我們跟哈佛醫學生使用的書籍相似度高達99.9%。高醫的醫學生幾乎必備的2本書 (1) MGH pocket medicine (2) Surgical recall也是我的哈佛同學每天帶在身上的用書。有一次他們問我台灣醫學生用哪些書,我說除了上述那兩本以外,我們也用Washington manual的serie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