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系96級 蔡佩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海外實習心得

研習期間:2010.08.13~09.11

研習學生 護理系96級 蔡佩瑱

研習地點: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研習類別:海外實習


UVA海外實習心得
1.課程
在這四周當中,我們參與了維吉尼亞大學護理學系一至四年級不同年級、種類的課程,內容包含nursing care of the older adult,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nursing care of women and childbearing families, history of PH nursing, nursing management of common health problems,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nursing,其中還包含了第一周的英文課程。(我們抵達美國時維吉尼亞大學尚未開始他們的新學期,因此學校替我們安排了一週的英文課程。)
第一個星期的英文課程使我們在維吉尼亞大學的新學期開始之前了解美國當地的文化、飲食、生活習慣、生活用語以及正確的英文發音,授課的英文老師Bob是專業的外語老師,他教導我們正確的英文發音,此外比較難能可貴的是,Bob多年前曾在日本居住過3年,因此他還根據自己在日本學習語言經驗,教導我們身處當地學習英語最有效率的方法,這跟在台灣至補習班或獨自在家中學習語言的方法相差很多,例如:多與當地的陌生人交談是他一直鼓勵我們的學習方式,藉由購物、逛街,甚至與人打招呼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在我經歷過與不同的當地人交談後,我發現最困難的部分在於每個人的口音都不同,因為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說著含有彼此家鄉口音的英語,即使了解這個英文單字也不一定能夠聽得懂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相對的,對方有時也會無法了解我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多與當地人交談是最好的學習英文方式。Bob是一個很好的老師,他不是一味的將單子、文法強硬的灌輸給我們,而是告訴我們最有效率的學習英文的方式,這就是美國的教育方式:與其給孩子魚吃,不如敎他釣魚的方法。
註:英文課程Bob正教導我們正確的發音。
第一周我們去參訪老人養護中心,早上9點專科護理師Trish開車帶我們到山區東邊的一間小木屋,這是一個替社經地位較低的老人們看診的地方,Trish said:My job is that help people far from diseases。Trish在照護一個病人時做到了全人照護,她除了治療生病的病人,同時也衛教健康的老人如何管理自己的飲食衛生,做到了預防疾病的發生,除此之外,她還照護到病人的心理、靈性、文化方面。Trish訪談每一個病人的時間絕對不會少於十分鐘,在台灣很少有醫護人員可以做到如此完整的看診,她會親自走到門口帶領病人入座,且訪談的開頭絕不會馬上急著切入醫療主題,她會先問病人how do you doing recently? or how do you feel this months? Trish藉由「開放式」的問句來引導病人,就像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樣述說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藉此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資訊,例如:病人的服藥情形、對藥物的反應、是甚麼原因使病人沒有按時服藥、飲食控制的情形、病人是否有將醫護人員的衛教貫徹在生活中,我覺得這樣的問診方式可以讓老人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懷的」,接著便更容易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在早上10點至12點這兩個小時內,共看診了7個老人,有些老人其實是很健康沒有生病的,她問他們最近過得如何、身體的狀況、服藥的情形、確認病人與醫生看診的時間等、最後才依病人的情況幫病人量血壓、體重及聽診、觸診,在台灣看病時似乎是只針對疾病,只要疾病治癒我們的工作就好像結束了,針對老人的全人照護,台灣在健康這個區塊或許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在心靈和靈性方面可以再多花點心思去傾聽老人內心的需求。
在訪談中,有一個病人主訴吃了藥物以後會覺得想睡覺而無法開車,所以她自己停止服用這顆藥物,他曾向醫生抱怨過這一點,但是醫生不相信他的說法,Trish告訴她"BE YOUR BOSS",病人擁有自主的權利,如果他們感到身體不舒服,即使醫師不相信他說的話,他們仍能夠決定或計劃自己的治療。在台灣病人也能夠和護理師及醫師討論或決定自己的治療計畫,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發很少時間去傾聽病人的需求,尤其當醫護人員認為病人主訴並非主要的問題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去忽略這些問題,或是請病人填寫同意書後,就將後果全部留給病人自己去承擔,Trish說「我們應該相信病人所說的話,即使這在學理上並不符合常理,我們還是應該試著去解決病人的問題」,如果病人決定停藥或是不相信醫師的診斷,Trish會安排病人去做其他檢查、或是照會其他醫師,與病人一同討論治療計畫,而不能夠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而選擇性的忽略病人的問題。
其中有一個病人在看診中提到他的假牙被女兒拿去丟掉了,雖然這並非Trish當場就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這對老人的生活會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Trish反而花費2/3的訪談時間在解決假牙的問題,她一直到確認病人能夠找到醫師,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後,才進入她疾病的主題,Trish將治療的優先順序辨識的很清楚。
JABA擁有接駁車可以接送老人們到一個定點來接受看診,這可以使病人主動接收治療的意願提高,並且增加他們能夠自我照顧的能力,因為他們能夠自己搭乘交通車,不需要麻煩親人或朋友幫忙接送,他們可以自己到達目的地,在這個地方他們擁有背景相似的朋友,他們分享彼此的生活,在他們的眼中我可以看到他們對生活的滿足。
註:Trish幫一位老人看診中。

結束了一週的英文課程後,維吉尼亞大學的新學習正式開始了,第一周的課程和台灣一樣,都是利用一堂課50分鐘的時間介紹課程內容、大綱、上課方式及評分標準;與台灣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學生的反應,UVa的學生只要有問題就會立刻發問或是提出問題與老師一起討論,有關課程的安排、評分的標準、配分等,有問題當場就會釐清,課堂上其他的同學如果有相同的問題也能夠一起解決,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像朋友一樣。在台灣,學生則傾向於將問題藏在心中,等下了課就會出現一群同學圍在一塊討論的場景,這大概是東方的文化和教育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我認為也許是因為台灣的升學教育中,重視「結果」的程度大於「學習過程」,因此想要發問的同學可能經歷過被老師責備”為何連這個都不知道”或是被同儕嘲笑等的不好經驗,因此在台灣,學生傾向於喜歡自己默默的尋找答案,如此便失去了與老師討論、刺激批判性思考和練習表達自我的機會,這個現象在台灣的大學中已有慢慢在進步的趨勢了,有部分同學能夠在課堂中提出問題,雖然還是比不上美國大學生踴躍的程度。
對我而言,在維吉尼亞大學上課期間的最大收穫是:我看到了他們的學習態度,帶隊了老師ㄧ直提醒我們要提早到教室,根據我三週的觀察,雖然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提早15分鐘到教室,但是大多數的同學確實都能夠準時到達教室,先到教室的同學會靜靜的坐在位子上唸書,當講師站在講台上開始說話時,台下的同學一定會立刻鴉雀無聲,跟我同行的朋友說到:有一回她和一個UVa同學原本正在聊天,當講台上的講師開始上課時,與他說話的同學就告訴他「stop」請她停止說話,這是對演講者的尊重,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另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對於「課前預習」的落實,在nursing management of common health problems這堂課中,每個同學都有一台小型的答題器(iClicker),教授可藉由在課堂中同學的答題率來測驗學生是否有做課前預習、學生對課程的盲點和出席率,我認為這是個「一箭三鵰」的好方法,如此一來,學習便變得獨立,上課形同於重點提示複習,學生有問題下課後能夠馬上請問教授,是最快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在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nursing這堂課中,他們介紹了西方護理的發展史,教授還和學生討論了護理師穿制服的意義,他先詢問學生對於穿制服這件事情的看法,就像其他課程一樣,講師與學生之間有很多的互動,等討論結束後,老師才開始介紹護理師制服的歷史演變,我認為這樣有助於批判性思考,不在一開始就設定標準答案能夠使學生的想法更多元。透過這堂課程使學生了解護理的歷史脈絡,相對的,也更加強化了學生對於護理的使命感。
我們分成兩組同學到產科和兒科病房,我是選擇了小兒科,因此參予了三周的小兒科課程,其中有一堂課的上課方式很有意思,所有的同學圍在講台前坐在地板上,老師分享了一個臨床的故事,關於兩個不同命運的小孩在面臨死亡時的不同反應,故事結束後,她請一個同學將母親寫給她死去孩子的信念出來,因為老師表示她每次分享這封信時都會沒辦法把信念完(就哭了),信的內容充滿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到最後每個同學都哭了,然後老師告訴大家她分享這個故事的用意並不是要讓所有人哭泣,而是要一起探討護理人員該如何幫助這些孩童以及她們的家屬,因為這堂課的主題是「 瀕死孩童的照護」。其實在台灣我們已經修過這堂課了,但是當時是放投影片教學,有關倫理、關愛、同理心等課程與一般課程不同,不會因為上過課就一定能夠做到,因此UVa老師這樣的上課方式(與大家分享經驗,同學坐在一塊討論)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能夠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2.臨床實習
從第二周開始我們參與了大三和大四的臨床實習,一周兩次分別為產兒和內外科實習,我們五個團員分別被打散都不同的單位,我被分派到小兒科和內科病房,星期二和星期五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的總共八個小時的實習,讓我見識到了美國的醫療體制和護理師的專業。讓我驚訝的是美國的護理師平均一個人只需要照顧五個病人,護生則只需要照顧一到二個病人,當我告訴他們台灣的護理師一個人要照顧八到十六個病人的時候,他們全都驚訝不已。美國的醫院體制分工非常的細(甚至有IV team:負責注射留置針的人員),也因此美國護理師不像台灣護理師的工作涵蓋了許多非護理專業領域的工作,例如:鋪床、轉床、翻身等工作在美國都有其他職位的人來負責,因此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心力運用護理專業在病人身上。我想如果台灣的醫院也能夠減少護理人員非專業性質的工作,一定能夠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
在醫院裡我看到了許多先進的醫療設備,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針頭的安全設計,針頭的側邊多了一個自動的蓋子,當針頭注射完後會自動的關上,這個設計是用來保護醫療人員遠離針扎事件,看到這個設計真讓我感動,因為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美國對醫療人員之人權的重視。當我在高醫實習的時候,曾有一個同學在bedside注射後用雙手回套針蓋,雖然沒有發生針扎,卻也當場被學姊大罵,學姊當時還補充:「如果發生針扎,你想害我寫報告嗎?」讓我感到難過的是對當事者來說發生針扎已經夠倒楣了,除了內心肯定不好受(擔心是否有被感染的危險等)之外,做了一連串的補救措施後,還要需要寫報告。因此當我看到美國對醫療人員所做的保護時,內心裡有很多感觸,他們讓我感覺:發生針扎並非只是個人,而是醫院整個團隊的事情,每個醫療人員的生命都是可貴、值得被尊重的。

3.生活文化
抵達美國時,我們在教授Dorothy家住了兩天,在坐車前往教授家的途中,我發現居住在Charlottesville的居民彼此之間的居所距離很遙遠,近則隔一個院子,遠則隔一座山,就像他們的相處模式一樣,人與人之間會保持一段安全距離,不同於台灣的地狹人稠,因為地方小人口又眾多,彼此間的距離縮小了,人與人之間往往比較親近,所以不難聽到外國人說台灣是一個熱情的島嶼。舉個例子:在台灣兩個要好的女生朋友走在路上時常會手牽手,這是我們友好的表現,但是林老師告訴我們這在美國會被誤會為同性戀;這四週裡,除了情侶之外我沒有看到有同性的朋友會手牽手漫步在校園裡。同樣的,在第一天的臨床實習後,我與同單位UVa的同學外出用餐時發生了一個小事件,一位同學打翻了咖啡,其他同學沒有幫忙他收拾殘局,便各自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這在台灣的話肯定是朋友們圍上去幫忙收拾乾淨後,才會一起離開餐廳,也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習慣獨立自主了,總讓人感覺少了股人情味,這是我覺得美國與台灣人之間相處模式的差異。
帶隊的老師提到決定是否可以在國外生存的二個因素:飲食、氣候是關 鍵。也許是忙碌的關係,對於飲食我並不是很挑剔,其他同行的同學大多表示不敢吃生菜,主因是對生菜的「生味」無法適應。在台灣吃蔬菜時我本來就不喜歡吃煮得太爛的蔬菜,因此相較於其他同學,我反而很能適應吃生菜沙拉這部分。另外一個主要因素是,美國的蔬果作為生菜來食用是安全的,他們對於食品衛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即使是已經清洗過的生菜,都被要求一定得放在低溫冷藏的地方以免細菌滋生。
註:美國家庭庭院裡種植沒有農藥的小番茄!

老美喜歡在餐前來一盤生菜,這對他們來說大概就是一餐中主要的蔬菜來源了,因為主食往往是漢堡、熱狗、排餐、義大利麵、焗烤、BBQ等肉類食品,這些東西在台灣,通常是特別的日子上餐廳才會吃的食物,在美國幾乎是餐餐都吃。我們在美國認識的一位吳大哥曾開玩笑:你看美國人吃的這麼重口味,都是在增加妳們的就業機會啦!他口中的「妳們」指的是未來即將成為護理師的我們。換句話說,老美的飲食口味實在重的可怕,我常常懷疑他們的鹽巴、調味料、起司是不是不用錢?在最後一天參加院長家September Birthday Party的晚餐後我才更加確信這是他們的飲食習慣,當我們彼此用眼神傳達 「牛肉好鹹」這個訊息時,同桌的老美竟然誇讚廚師料理的美味,不到一會兒工夫便把盤子上的料理掃得一乾二淨,可見他們真的是喜歡這樣的重口味。在旅館裡,帶隊老師一直提醒我們炒菜的油煙不可以太旺,因為老美沒有煎、炒、炸的文化,那樣會讓屋子裡瀰漫濃濃的炒菜味,在我們眼中的「香味」反而會使老美感到反胃,從以上兩點可見彼此之間飲食文化的差異有多大。
在參加了無數的聚會後,我看到了老美對飲食衛生的重視,在旅館的自助吧,我們這群老實的學生們依舊保持著在台灣人節儉的習慣,便拿著用過的餐盤盛第二輪,老美的廚師看到了便請我們拿新的盤子;在某家冰淇淋店時,我們反覆用同樣的湯匙是吃冰淇淋,當場被一個老美糾正:這樣是不衛生的,之後有個外國朋友告訴我,因為用過的餐具接觸過人體的唾液,老美認為假使我們用這樣的餐具去盛食物,會汙染到那些尚未食用過乾淨的食物,所以他們才會這麼在意這點,他們注重衛生的程度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停留的時間剛好也是美國的夏天,本以為緯度比較高的Virginia氣候會比較涼爽,想不到酷熱的程度跟台灣不相上下,可見溫室效應真的是嚴重了!Virginia的熱跟台灣的熱有些微的不同,台灣是又熱又潮濕,Virginia雖然熱但是乾燥,所以比台灣舒爽一點,所以這趟旅程很難看出是否適應當地的氣候,這個答案可能要居住到冬天才能夠知道。有些老美意識到地球暖化的問題,並有付諸行動想要改善現況,例如:美國的塑膠袋材質是使用可自體溶解的材質,我遇到的一位UVa的學生甚至還表示更好的方法是不用塑膠袋,並將此實踐在他的生活裡。我們在某個家庭裡洗碗時,他們限制水龍頭的流量來節省用水,並沒有政府強制規定他們要這麼做,而是他們自己意識到必須為環保做些甚麼,與台灣相比,有較多的美國市民有這樣的環保概念,雖然只是盡了小小的力量,但不難看出他們有不少人是重視全球議題的,我很敬佩他們能有這樣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還能夠付諸於生活中,這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註:這是教授Dorothy的家,美國的房子大多是木造的,相當於台灣綠建築的概念。

在美國時,我們遇到一直在幫助我們的UVa校友:林老師,她是我見過在美國定居的華人中最愛國的台灣人了。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被她的人生經驗震懾到有點頭暈目眩。早在她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決定要到美國來當護理師,她一直貫徹初衷,在達到目標之前省吃儉用、在女人最美麗的時候放棄梳妝打扮,這個過程肯定是充滿了淚水和汗水,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根本無法達成。即使考到了美國護理師執照,沒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要一個人獨自在有種族歧視的美國生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老師的堅強和成功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替台灣人感到驕傲有這麼一位遠在他鄉卻如此深愛台灣的人。
到了國外以後才會發現自己有多麼愛台灣,因為當在國外受到歧視的時候,我們會希望台灣能夠再強壯一點,成為支持我們在其他國家站穩腳步,並能夠大聲說話的力量,因此在這一個月中我們總是繃緊神經,希望的就是能夠表現出最好的一面,在獲得的同時也能夠將台灣介紹到國際。

4.行前準備建議
(1)英文程度的要求是必要的,英文是一個學習工具,底子準備得越充足學習效果自然是加倍的回報。如果因為語言的隔閡而錯失許多學習的機會,是會讓人感到很沮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可以在大一的時候就將這個計劃告知學生,讓同學可以盡早準備英文及儲存旅資,這次有很多同學礙於旅資不足或準備時間過於倉處而放棄這次機會,是很可惜的一件事,這個計劃值得學生早點開始準備。
(2)我們很幸運的有機會將台灣的護理介紹給Virginia大學護理系一年級的同學認識,但是報告的內容與我們當初想的不一樣,因此是在美國時才開始準備要報告的內容,如果能夠早點一點知道要報告的主題,我們可以在出發前就做好準備,並且拍攝更多照片放在投影片上,可以使報告更生動有趣,且更完整的將台灣護理呈現出來。
(3)在臨床實習時,老師使用了許多專業術語,這是我們比較需要加強的部分,可以在出發前多做準備,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高醫實習時就養成使用英文專業術語的習慣,養成這種習慣後,在美國臨床實習吸收的效果會更好。
(4)在美國我們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們的恩人,對於他們的感謝是說不盡的,當初出發前沒想到需要準備這麼多的禮物和卡片,因此建議下次出發時可以每個人帶個8~9個小禮物(十幾塊即可,富有台灣特色)和卡片。
(5)美國地廣且地勢起伏大,在美國實習的每一天行程都是很豐富的,需要具備強健的體魄,建議下一梯學生在出發前多鍛鍊體魄,這樣學習起來才會快樂又沒有負擔。

我非常幸運的能夠參加學海築夢這個計畫,到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護理學系參訪,因為是代表高醫護理系,所以有機會與許多UVa的教授見面和分享護理專業領域的知識。在「世界護理」這堂課中,老師Mary一直強調國際化的重要,要學生放眼全球,從這一個月的參訪中我可以感受的到Mary的理念,因為透過與不同國家的交流,可以擴展自己的視野,以及有更多反思及檢討的空間。因為是長時間停留,且參訪是代表高雄醫學大學,因此有很多機會與各式各樣的人認識、聚餐,除了學術上的交流外,還能夠深入了解當地的生活文化,這一個月的海外實習收穫已經遠超乎我原本所預期的,雖然過程並不輕鬆,但我覺得非常值得,是個寶貴的經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牙醫五 游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