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醫系 102009013 趙姿婷-茨城縣立醫療大學心得


102009013 趙姿婷
研習日期:2018/07/01~2018/07/28
研習科系:作業療法學系(Department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第二次來到日本,四個禮拜28天充滿驚喜的旅程在此展開。
茨城是一個為在東京都東北方的一個縣,沒有東京的繁榮燦爛,卻有著另一種純樸悠閒地氛圍。每個早晨從住處走到學校有著朝氣且充滿人情味的風景。等待著娃娃車的幼稚園娃兒;路隊上學的小學生;騎著單車嬉鬧的中學生。雖互不認識,但只要相視彼此總有禮貌地打招呼。
回到台灣翻著日記看著照片,回憶起那些歡笑、感動讓我再次悸動。「夢」終將要醒
旅程的開始
為了配合領住宿鑰匙的時間,搭了凌晨兩點多的飛機前往東京。到了機場拖著龐大的行李從第三航廈走到第二航廈購買西瓜卡。以為準備就緒,坐在公車亭等著公車前往土浦,這時有一位好心的日本人提醒我們由於是高速巴士,需要買票劃位,就這樣第一個突發狀況開始了我們的旅程。提早到了土浦,但老師已更早到那等著我們。透過老師的協助,店員、老師和我三人用英文、日文、畫圖各種方式溝通,完成了入住手續。一切準備就緒後已接近傍晚,肚子餓到前胸貼後背的我與室友前往超市採購,就這樣度過了忙碌的一天。

課後歡樂合影
 校內學習
在這一個月裡,日本老師安排了許多豐富的行程,讓我有機會認識不只是作業治療學系(即職能治療學系Department of Occupational Therapy)的台日差異,更了解到制度成面及推廣政策等各方面的資訊。在學業上,每周二、四早上固定會去茨城縣立醫療大學附設醫院見習,分別去兒童及生理各半天。治療師帶著2~3位學生一起進行治療。每次會跟著不同的老師觀察不同的個案。在日本治療上很強調個案「想做的事」,不太強調個案的診斷或年紀,因此老師每次介紹個案時一定會告訴我們個案想完成的事。不一定會說他的診斷,有時老師甚至不清楚個案的年紀。這與台灣的治療目標略有差異,在台灣見習時,常聽到治療師提到個案的診斷,考量個案的年紀訂出期望個案恢復的能力。例如:希望年輕的個案重回職場;希望年長的個案生活能自理;希望個案中風的患側手可以有功能。在治療時,日本復健時間為40~60分鐘不等,且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與台灣每次30分鐘一對二至三的比例有很大的不同。此外,透過交流我們也了解許多台日差異。像是在日本治療師可以對個案進行抽痰的工作,雖說這是日本這五年的新法,但在台灣治療師目前尚無法執行此工作。另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台灣的治療師可以開立個人治療所,但在日本這部份尚還無法。每次的見習都有著不同的收穫與刺激,激發我許多不同的思考。
與醫院老師們合影留念

與個案一起參與治療活動
除了到醫院見習外,我們也會參與部分課程。在日本老師以全日文授課,與台灣中文講課搭上英文講義有很大的不同。用熟悉的語言上課優點是吸收的效果好,不太會因語言或是文化上造成理解的差異,但日本的學生很坦白地告訴我,他們不太喜歡去圖書館找資料,因為大部份資料是全英文,在理解上對他們來說很吃力。第二個不太一樣的部分是上課步調,在日本上課步調比較慢。強調臨床上實用的工具,課堂中先講解,再進行小組討論,最後請1~2位同學於課堂上實際至台前演練。而在台灣老師期許我們的資料庫夠廣,一堂中教導我們許多臨床上的工具,給予個人及團體作業,大家須利用課餘時間自我演練。實作課程上,我們一起參與過三堂課每個人在每堂課中完成各自作品。他們的實作課內容相當豐富,皮雕、市售的輔具、編織裁縫等各式各樣課程,老師皆會教學讓大家嘗試

參訪所聞
抽痰體驗

製作輔具
為了讓我們更加認識日本醫療,老師們也安排機構、醫院等參訪。機構參訪以精神相關的社區福利機構為主,了解他們如何協助精神障礙者生活自理、進入職場、回歸社區。在庇護工廠中,培養個案各方面能力,做出與其他市售產品的差異。希望因產品的價值讓消費者接受,而不是出於同情使消費者買單。各專業間的努力,讓個案發揮出他們個人的價值,更促進日本社會對精障者的接受度。



醫院參訪,以生理為主,而這其中觀察到個案多數是高齡者。日本在2005年已邁入超高齡社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該國家中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達到 7 %,就進入「高齡化」;達 14 % 為「高齡社會」;達 20 % 則是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比例大量的高齡者是日本政府關注的問題。參訪醫院時,發現有相當高比例的醫院旁會附設養護之家。每個養護之家環境規劃略有差異,但皆注重長輩們能力的維持,也都盡可能給予長輩們良好的照顧。此外,老師也帶著我們至縣廳、保健所(衛生所)了解日本的照護保險,以及介護預防。對於高齡的相關政策日本已算是相當完整。

生活日常
在日本的這段時間,經常提醒自己注意許多生活上的小細節。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在許多地方與台灣存在著差異。像是左駕就是最明顯的不同,由於左駕的關係,在許多交通規則甚至平時走路的方向上都有所不同。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天到土浦時與老師一起搭乘手扶梯,同學與我自然地站在右邊,老師溫柔地提醒我們右邊是給趕時間的人走的。那一刻起我開始注意我走路的方向是否與人相反。第二個花時間適應的地方是廁所,在日本免治馬桶相當普遍,許多公共場合都會有免治馬桶,除了免治馬桶外還有另一個東西稱作「音姬」,經學姊的講解,才明白是日本人因上廁所時會發出聲音而害羞發明出的機器。加上沖水系統及緊急緊報器等,一間小小的廁所充滿各種按鍵,每次到不熟悉的地方如廁時都看了好久才沖水,很怕自己誤觸緊急緊報器。
除了習慣生活上的小差異外,第二個值得一提的就是宿舍生活。在日本外食不甚便宜,且早上沒有像台灣一樣各式早餐店林立,因此租屋處有廚房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沒有傳統市場的日本,超市是最佳選擇。課餘時間我經常與室友到超市挖寶,今日特價品;沒嘗試過的各式熟食都是我們的選擇,到最後的兩周,甚至對什麼時間點會有什麼食物的特價都相當清楚。每天晚上的備餐更是寢室生活的另一個樂趣。大家分工備餐後,一起享用晚餐談著生活上的點滴。由於室友是物理治療學系的學生,因此有時也會談到不同科系間的差異,甚至在較於操勞的日子中,還會互相交流彼此所學的放鬆技巧,讓彼此有更好的恢復,迎接隔日的挑戰。


在校園日常的部分,跟著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同學一起參與理論及實作課。日本學生大部分都很害羞,總是掛著那靦腆的笑容。由於相處時間不多,加上日本學生晚上幾乎都要打工。因此在最後一周才慢慢成為朋友,覺得是這趟旅行中相當可惜的地方。雖然如此,我還是很努力地做好國民外交,讓新認識的朋友更認識台灣,也回答即將至台灣旅遊的日本學伴們的各種問題。雖然我只是一位小小的學生,不是什麼厲害的外交官,但對於這方面國民外交、介紹台灣、發揚台灣的人情味,我想我有能力完成。

後記 
這是一趟令人難忘的旅程,謝謝畢業的董學姊作為連接兩校的橋樑,因為她讓我們有機會走出台灣拓展視野。謝謝這段時間照顧我們的老師,因為他們讓我們在這段旅程有許多不同的收穫。謝謝高醫畢業的星學姊,關心我們在日本的生活。這段旅程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除了心中感謝外,沒有什麼能力等值回報給這些勞心勞力的學姊、老師們。唯一我能做的應該就是「傳承」吧!期許我能永遠記得這段美好的旅程,若哪一天有能力協助學弟妹們,繼續把這種感覺傳承下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二李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