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系 105020025 吳柏穎-亞太地區社工學生研討會心得

MS105 吳柏穎
活動日期:2018/08/13~2018/08/17

       香港,一個混雜著許多文化及人種的地區,隨著英國殖民,到回歸中國的歷史,造就它獨特的城市風貌,身為一座國際都市,它的繁榮自然不容小覷,而這次是我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第一次參加研討會,第一次和其他國家學生齊聚一堂相處......等等,許多第一次都將在這五天發生。

一、活動歷程回饋

       這次2018亞太地區社工學生研討會的主題,題目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之需要和出路(Gate of SEN)」,在這五天期間,透過不一樣的活動方式,像是模擬社區遊戲、機構參訪、嘉賓分享、各地區體驗活動......等等,讓近九十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學生,根據自身居住地發展現況,作出討論和分享,也藉由體驗性活動,讓與會學生們身歷其境,進一步感受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在不同情境下將面臨的議題和處境,以便於將來進行服務時,可以有更好的服務品質和服務提供策略,更期望在會議結束後,能將彼此的優點帶回到家鄉,並看見自己國家可以改善的地方,建立對於有





其中,由香港主辦方主辦的活動裡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二:一是第二天早上的模擬社區遊戲,一是機構參訪當中的救世軍新界綜合服務不一樣的5**學院,這兩項活動都讓我有不同的感觸和體悟,深植我心。

       模擬社區遊戲是一項在香港蠻盛行的體驗活動,透過不同的社會角色設定、不同的社會情境,讓參與者能更貼近「人在情境中」的想像,而這次的活動中,每個組別裡有家長及普通孩童、特殊學習需要孩童這三種角色,然而為了追求真實性,孩童的身份是否為特殊學習需要孩童是需要保密的,社會情境則有社區中心、補習班、學院、工廠......等等,家長要按照不同社會環境的規則,帶著自己的孩童體驗這一小時的模擬社區,比如家長在工作時不得將孩童帶入工作場域、進行休閒活動時家長不得讓孩童單獨行動......等等,透過這些設計讓情境更加符合現實生活。






在這個活動中,我被分到的角色是正常孩童,我們家有三個孩童,由於在學費上無法一次負擔,只好讓一位家長變為全職照顧者,另一位則是負責到工廠賺錢,我本身經歷的社會情境有休閒、補習班、社區中心,我想要分別說說在這幾種不同情境下所體會到的感受及想法:在補習班的情境中,老師先指示我們抄寫九九乘法表,再用各種方式告訴我們不夠好、重新抄寫,就像是華人社會在一般的學習情境下,當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童被認定成績不好的歸因,是因為自身不努力、不夠專注的結果,而不對症下藥找出問題,只是一昧地反覆超寫、反覆背誦時,學生在這種複製挫敗的環境下,久而久之必定對自我認同有非常大且負面的影響,也會讓他們更加害怕學習,失敗從來就不是成功之母,有過成功經驗的複製才會有動力持續下去,但在不明白每個學生的情況下施予相同的教育方式,我想對於學習相對弱勢的學生是一種長期且慢性的傷害,不僅延緩給予適當幫助的時機,更迫害他們自身人格,我認為臺灣校園應該要有更適切合宜的鑑定方案,讓家長發現孩童問題時,知道有什麼資源可以使用,讓需要幫助的孩童能有更多外部資源做連結及輔助,發覺其他長才,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教師端,在給予指導及要求時,也要能夠做出更加清楚且有條理的指示和說明,而不是當學生已經完成交代事項時,才反過來用既定標準否定學生,加強學生的負向經驗。

       而談到社區中心,我們一坐下來他便告知我們這裡不需要收費,然後給了我們
兩張畫紙和色筆,老師便離開讓我們自己創作,我認為這大概也是臺灣普遍的不收費地方社福機構會存在的問題,他們提供了基本的托育服務,讓家長在忙碌或是需要工作時,有一個收費低、又能夠看顧孩童的地方,但是卻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比方說更專業的課程、更貼近需求的活動規劃、更有幫助的輔具支持......等等,只是待在一個空間裡消磨時間,那我們應該反思一件事情,這樣的服務提供是不是反而在延緩他們接受好服務的機會?這次研討會與會的講師曾經告訴我們一句話:「如果不能提供好的服務,那不如不要提供。」意思便是不好、不符合案主需求的服務,看似是在幫助案主,但反而是在拖延他們接受好服務的時機,因為這樣的服務提供方式,其立意雖是良善,但可能會對有實質特殊需求的孩童與案主,造成更多反向迫害,或者是二度傷害,延遲求助的完美時機。



從事休閒活動時,由於必須要有家長陪同,所以便成了兩位家長其中一位必須是全職照顧者的選擇,在這個議題上我想要從家庭的角度,當一個家庭有三位孩童時,首當其衝面臨的問題,想必就是經濟了,如何在兼顧家長照顧責任,又同時有足夠經濟能力支付三個孩童的需求,必定是一大困難,相當於一般小家庭基本支出的三倍,許多家庭便會選擇由其中一位家長擔任全職照顧者,但其衍生出的問題像是另一半會認定其沒有生產力、自我認同會因得不到實質經濟回饋降低、家中主要經濟生產者容易與孩童關係疏離......等等,回到政府層面可以協助的部份,我想應該是先調整對於經濟補助戶的規定,將實際需要扶養的人數納入考量,畢竟在相同經濟條件下,實際需要扶養人數若較多,相對而言經濟負擔也會變重,到底是真的貧窮,還是因為生的多導致貧窮,我想是兩個不同需求的議題,而臺灣政府目前在法規制定上,也是朝這方面在努力,期許可以講這樣的想法,更完全地落實在人民生活中。






這次研討會的另一大重點,就是參訪香港對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設立的相關機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救世軍新界綜合服務不一樣的5**學院」,所謂的5**為香港社會對於學生學業成就的評鑑標準,但當社會一致推崇學業成績時,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往往因為成績⽋佳,被定型為失敗者,然而只要得到適當的幫助,他們同樣可以發揮天賦潛能,創造出一番成就。 而此機構的目標,就是能夠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發現學業以外的強項,複製成功經驗,並提升自尊及建立正向人格,讓他們更有動力去探索新事物,而更實際的作法,他們會透過資源連結來幫助學員找到專業領域的師資,協助他們在發展不同志趣時有專業輔導。

       我認為這是現今社會中非常需要的,在亞洲主流社會裡頭,我們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努力塞入「學業成績優良」的框架裡,這種人才會被重視、被看見,但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被賦予的能力和意義當然有所不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適性,而我們目前最強調的適性發展,我認為已經發展得有點偏頗,目前的適性發展,看起來比較像是除了學業成績以外,再發展其他長才,比如高中免試入學除了要求成績要有一定水準外,更要求其他四育的獎狀證明,這仍然是將學業成績放在優先,相信這對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更是不利,我們應該提供更多元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學童及家長按照自身需求作出選擇,而不是當學業成績這條路他發展不下去,就認定他的人生是失敗的、他的父母是失敗的、他的家庭是失敗的,更何況這是一個與生俱來就存在的特殊需要,社會大眾和政府可以做的,是透過各種制度制定、教育政策宣導、升學環境設置,來幫助他減緩後天環境給予的障礙,而不是在其障礙上再增加生活難度。







二、對台灣團的回饋
這次被選為臺灣團的學生代表,有別於以往在團隊中只是擔任成員的角色,需要負擔起不一樣的責任,像是把團隊問題和高雄市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聯絡、監督活動方案設計進度、召集大家做活動驗收......等等,在這當中我還需要負責代表團布條的設計,坦白來說,對第一次接觸這種活動類型的我有些措手不及,但也從中學習到許多事情。比如在進行體驗活動規劃時,大家由於分散在臺灣各地,又各自有事纏身,便必須要有清楚的時間規劃制定,像是何時要繳交負責的活動部分、職責的劃分......等等,這些都有助於我們這些不容易聚在一起,卻需要設計出一項體驗活動的一群人。

       而在這當中,我想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更試著去相信別人吧!我並不是一個容易信任別人能力的人,常常當我認定其他人能力或許無法負擔、或是不夠良好時,便會想要搶下來自己完成,導致自己經常過度緊繃,但當我在一個像是領導人的角色時,必須要學習信任大家的能力,更要顧及所有人可能都想為這個團隊有所付出的心情,進一步將他們按照能力,分派給他們能夠完成的工作,試著讓他們也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更讓他們知道自己對這個團隊是可以有貢獻的,而基於這樣的信任感,也可以凝聚團隊成員間彼此的向心力,不會認為對方在搭便車,或是無所事事,我認為在這當中,與其稱呼自己是一位領導者,更讓我嚮往的是一位協調者的角色,在與團隊成員互相協調磨合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位置,進而提升他們的成功經驗,是我認為當一位成功的領導者最重要的事情。






為了這次體驗活動,其實大家都十分盡力,包括從一開始的資料搜集、活動規劃設計,到最後的實帶,雖然主辦方的問題壓縮到我們實帶活動時間,但在活動當下大家都十分投入,想要把臺灣關於有特殊學習需求孩童的現況和發展帶給與會同學們,透過先分享臺灣議題的背景架構,進一步讓大家針對議題和各國發展下去討論,臺灣團希望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體驗形式,有別於以往只是單純的匯報形式,用小組分享的方式,把所有人都拉進活動裡面,我想最後的成果也十分良好,而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設計,讓我學習到該如何規劃這類型的活動,以及學習去思考:怎麼樣的活動形式,可以讓參加者更投入其中,而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牙醫五 游智傑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