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六年級陳昱璁哈佛見習交換心得

研習時間:2011/01/31~2011/02/28

研習地點:美國哈佛大學

活動名稱:哈佛見習交換

研習類別:姐妹校交換


醫院生活


我去的是MGH的Neurosurgery,運氣不錯是我的第四志願,因為在高醫沒有機會去到腦外,所以才將他填前面。MGH成立於1811年,是哈佛最大也是排名第一的教學醫院,2010-2011為全美Best Hospital第三名,研究經費相當豐富,Neurosurgery也是全美第三名。能來到這,又適逢MGH院慶200周年相當榮幸。MGH除了他是小麻的出版醫院,聞名世界的就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例使用ether作麻藥幫病人動手術,從此病人們動手術時不必在清醒著忍受疼痛。當時的手術房ether dome,有點像個小圓形劇場,現在則是醫院各科舉辦Grand Round Meeting的地方,常會請些外賓來演講,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

第一天上班要先去註冊部門辦理識別證,之後再去找科秘,她跟我簡單介紹醫院環境,並也幫我orientation。之後還要去參加MGH OR的orientation,有點類似高醫外科的職前訓,介紹手術房以及刷手教學,這邊刷手比高醫多一道手續就是刷手前要先把每隻手指頭的指甲刮一便,避免指甲縫的污垢汙染。
這裡神外分成四個teams:East, West, South & North,各司不同領域。West負責spinal disease和tumor;South負責brain vascular disease;North負責trauma。所以我的course就是一個禮拜換一個team,這樣好處是可以每個team都跟到,缺點是才剛熟悉某個team的主題也跟team裡面的R和intern熟起來就要馬上換下個team了。美國這裡的制度跟台灣有點不一樣,VS主要負責開刀、門診和研究,沒有刀或門診就忙著專心做研究,畢竟MGH是全美研究經費最高之一的醫院,病房則是由R來負責,VS幾乎不會出現在病房,病房的責任也分得很細,例如一個trauma病人又有ICH,會同時由South和North同時照護,有renal或pulmonary的問題又會有不同的team來照料,所以別科的病人有neuro方面的問題也會需要neurosurgery team每天去查房,不像台灣的教學醫院的VS需要身兼教學、研究、門診、病房和開刀於一身。

簡述一下我每天的生活,早上五點起床,沖忙梳洗後趕搭AM 5:28波士頓第一班地鐵(右圖),到達MGH後,6:00跟R查房,neurosurgery的病人大部分是在NICU,但醫院其他科也都常consult neurosurgery,所以每天查房可以說是整棟醫院跑透透。查完房後約7:00跟著大家到醫院地下café吃早餐,順便邊吃邊討論case。接著約7:30就去刀房展開一整天的跟刀行程。我跟刀沒有任何限制,不像高醫通常只能跟自己VS的刀,且一根就要跟完,在這我想要跟哪個VS的刀都可以四處輪流看,因此可以看到許多手術,當然包含許多只有MGH這種教學醫院才有的case和手術方式,是讓我感到相當滿意的地方。由於腦外的刀視野相當小,手術空間也有限,通常都是VS在動刀,有時加上R幫忙,所以像intern鮮少有機會刷手,我也沒機會上過刀,是有點可惜。


門診


這裡門診跟台灣的不同就是品質,皆採預約制,每次病人只有5~10人左右,病人會先給R問診,R會先仔細詢問病人病史、作PE等,接著會請病人稍等,R會先去找VS告知病人病情和並討論治療方法,討論完後VS才會接見病人,VS只頇跟病人解釋病情和處置方法。從旁跟診可發現美國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相當了解,且掌控度很高,勇於跟醫生發問,對於自身要動的手術每個細節都要問清楚然後做筆記,可以看見每位來看診的病人手上一定會拿著一本筆記本來紀錄跟醫生的討論內容。


值班
我一個禮拜需要值一次班,需要在醫院過夜,值班內容主要是跟著值班R到處跑處理consult,也要下去急診支援,R只要有機會就會考我病人的處置以及和我討論影像。我運氣不好值班那幾晚沒有遇到腦外急刀過,有時沒事時會挺無聊的,且沒有屬於我的值班室所以我要自己找沙發睡,雖然整晚沒忙到什麼,睡在醫院老實說挺累人的。


MEETING


這裡外科由於早上趕著查房及跟刀,所以沒有晨會,不過還是有許多meeting要參加:
1. Adult brain tumor conference
2. Pediatric brain tumor conference
3. Brain vascular disease conference
4. Epilepsy meeting
5. Spinal disease teaching
6. Grand Round Meeting
Meeting內容就跟其主題一樣,就不再多做說明,值得一提的就是每周四早上在ether dome舉行的grand round meeting,會邀請神外領域知名的教授學者們來演講授課,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西裝筆挺打領帶參加,也是我享受的一個meeting了,可吸收到許多較新穎的概念新知。


教學


就像在高醫各科都會有些teaching lesson,這裡也有,唯一不同的是由於我來的那個月沒有其他medical students,因此所有teaching都是只有我跟教授們一對一教學,相當不錯!總共有十名VS負責teaching,但由於他們都相當忙,常常要開刀、作實驗、出國等,時間常常更改,最後我也只有上到4堂teaching。每次皆是去他們的個人辦公室裡上課,由於只有我一個人,所以上課形式往往變為問答教學,問到最後我總是招架不住,但我挺喜歡這種上課方法,老師不必再多花時間講授我已經知道的知識,經由問問題我也可知道自己哪方面還不足,雖然沒有機會認識其他medical students,但這種teaching反倒是讓我挺enjoy的。


MGH vs. KMUH


這次來到MGH見習,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美國跟台灣的醫學有哪邊不同,以下針對臨床、教學、研究和學生四大部分去比較MGH和高醫的異同(因為我對高醫最熟悉)

一、臨床:

這四個禮拜據我觀察,在臨床表現方面高醫是一點都不輸給MGH。診斷方面由於現在資訊非常豐富,又有很多protocol可參照,兩邊的醫師皆能針對疾病作出適當的診斷和處置,且高醫的VS還會去病房查看病人,較能掌握病患的住院狀況。台灣全民健保之故,民眾就醫方便又省錢,實乃台灣民眾一大福祉。門診方面兩國民情不同,台灣健保就醫方面,每次門診人數動輒50人以上,每位醫生能分給病人的時間有限,但也造就出台灣醫師們能夠根據經驗快速對病人的臨床表徵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置;美國則時一次5~10個病人,醫生可以花較多時間在病人身上,仔細做理學檢查,和病人有較多時間討論病情,或許是醫病關係良好的原因,但在台灣假使一個醫生檢查病人按照步驟慢慢來,病人可能會覺得這位醫生不夠專業要檢查那麼久。
至於醫院硬體設備,感覺沒有太大差異,皆是computerized,刀房設備沒有差很多,手術時也都有外接螢幕可觀看。病例方面也是採電子病例,所以來到MGH第一天,就可以很快上手他們的電子病例系統,無師自通!不過病例書寫方面,MGH非常愛用簡寫,第一天看到病歷時,一堆AO*3、EOMI、VFFC、PERRL、RRR、NT、ND、NAD、WDWN…等簡寫就讓我感受挫折,哈,還得要一個一個請教R是什麼意思。但這些簡寫其實都不難,上面簡寫你答對幾個呢?下面公布答案:
AO*3= alerted and oriented(name, place, time)
EOMI= extraocular muscle intact
VFFC= visual field full confrontation
PERRL= pupils equal, round, reactive to light
RRR= regular rate and rhythm
NT= non tenderness
ND= non distention
NAD= no apparent distress
WDWN= well developed well nourished

二、教學

MGH這裡外科VS和R帄時對於學生的teaching似乎不是很熱衷(之前有學長去過整外也同樣覺得),畢竟MGH是以外科著名,不知內科情形如何。但是只要主動提問他們也會回答你,但有些R真的就比較不喜歡理學生的感覺,可以從他帄時的反應強烈感受到。有一個R跟我說他們帄時很忙,查房時會想要趕緊查完去跟刀,所以對於住院的病人比較少會teaching,他也跟我偷偷抱怨VS整天只忙作研究,很少關心住院病人,整個loading都落在R身上。而從我10個VS只給4個上過課,我也有些感受到他們似乎不太有教學熱忱,或許是他們那四個禮拜真的很忙啦!但反之高醫醫師們的教學就顯得較為豐富和有熱忱(可能是醫院評鑑的緣故,哈!)

三、研究

研究就不用說了,MGH的研究經費絕對不是高醫可以比擬的,哈佛體系下的VS們都非常熱衷於學術研究。高醫VS們研究經費不足,還需身兼大量教學、臨床工作,所以研究表現會輸人,但臨床工作可是不會輸的!我覺得一個醫院的研究表現要向上提升,除了VS自身的能力提升外,還需政府或是董事會給予研究經費的補助或是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使高醫擠身國際一流的研究醫院!

四、學生

很可惜我這次rotation並沒有其他醫學生來到neurosurgery,所以沒有機會和他們好好交流並觀察與台灣學生的不同。但我想大概就是不離主動學習這四個字吧,很多知識或技巧不主動詢問是不會有人來教你的,因此要把握機會多看多問。我本來以為會念哈佛或是在MGH的都是智商高到破表的人,但他們很多是主動學習且努力的帄凡人,不應妄自菲薄,最後一天要離站時CR跟我說”you have more knowledge than other medical students”時內心還蠻開心的,不知是不是場面話就是了XD


總結


因為我是高雄人,從小到大都在高雄念書,住也住家裡,這次到MGH可說是第一次離家讀書,感覺相當新鮮。在MGH的前兩個禮拜備感壓力,想說這裡是哈佛且我在高醫沒有去過neurosyrgery,深怕丟臉,每天六點回家吃飯洗澡後就趕緊念書,念沒多久十一點就得上床睡覺,因為隔天凌晨五點就要起床去趕第一班地鐵,每天都要狂喝咖啡和可樂來提神。整個過程有如倒吃甘蔗,越來越能適應這種步調,也讀了許多書,後來R或是VS teaching時,大部分的問題都能回答出來。最大的收穫應是開闊眼界而非知識的吸收,知識方面就學生而言哈佛能給的高醫也能,令我佩服的是醫師們對於學術研究的執著和以及追求知識的熱忱,他們討論問題時常常會引用最新的paper作為資料,看NEJM像在看八卦雜誌一樣帄常,不過這裡外科學術風氣還是沒有內科盛,有機會還蠻想去內科交換感受。

能有這可貴機會,要感謝陳田植董事長、蔡瑞雄校長以及李沐恩醫師,沒有他們的貢獻付出就沒有哈佛基金會,也就沒有學生交換計畫。在波士頓我們有幸與李沐恩醫師的妻子Dr. Mei Lee吃飯,Dr. Mei為BWH小兒感染科醫師,她跟我們講了許多哈佛基金會鮮為人知的創建歷程,也讓我對李沐恩醫師優秀的研究能力感到佩服,其英年早逝實在令人惋惜。也要感謝高醫的長官院長主任們,給予我這機會到國外拓展視野,以後有機會一定會將在哈佛所見所學運用於未來在高醫行醫上,回報母校。此次雖然花了不少錢,但一切值得,讓我重拾求學的認真態度,祝福之後申請的學弟妹們都能成功,好好把握那一個月難得可貴的機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牙醫五 游智傑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