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二年級鄭中竣世界模擬聯合國會議心得感想

研習時間:2011/03/14~2011/03/18

研習地點:新加坡國立大學(SNUS)

活動名稱:World Model United Nation(WMUN)

研習類別:參加國際社團大學


一、緣起


世界模擬聯合國是我來到高醫以後才聽說的社團。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社團。其實當初想要加入這個奇怪社團的原因很簡單,只有兩個,首先是因為它很酷,再來是因為我意識到自己開始老了。

模擬聯合國旨在演練聯合國開會之方式,從而讓參與者能學習聯合國之運作方式,並用體驗國家代表的方式去了解並探討世界各國的文化與其政治立場,從而關心世界議題並探討跨國關係。簡單來說,是個大型的角色扮演/戲劇表演,但這個表演沒有觀眾,這樣的運作方式,還真的很酷。酷在於學習者可以主動地去學習、探索和發現國際上的議題,國家政治的漏洞及用批判思考去討論可能的解決辦法,這與一般盲目接受外界或媒體的資訊,差異甚大。

我今年也已經大二了,年級不小,人也老了,總覺得大學裡面的社團應該還可以多做些什麼。社團這回事,也不是第一次參加,社團這回事是從國中就開始再玩,可是這麼多年下來,社團給我的不多,我從社團身上學習的,也很少。以前常常參加社團的時候,總是會被動地去辦活動、當幹部,而且視野往往很小很狹隘,常常只看見自己社團的利益,所以像這類型可以將目光放遠,眼界放寬的學術性社團,不是一般旨在增廣學術知識,我發現這個社團,從語言、到知識、到人際,甚至價值觀,都有涵蓋,而且對我,都有極大的影響。

世界模擬聯合國大會,可說是模擬聯合國界的奧林匹克,每一年固定於不同國家舉辦,每年有上百所大學及千多名的大學生由世界各地紛紛集結參與,這樣一個盛大的場合,不分科系,不分國籍,不分性別,不分政黨,東西方一起交集探討國際議題,我,衝著湊熱鬧的心態,二話不說,斷然決定參與。如果說我大學做過衝動的事情,或許就是在大二期間,在未徵得父母的同意之前,就已經口頭答應要離開學校課業一個禮拜,同一群當時尚未熟悉的社團,飛到新加坡的這段經歷。

感想?心得?一定很多,可是有些東西總是得親自體會才能親自感受,有很多東西,其實都是一言難盡。


二、語言能力VS語言溝通


其實也不用多說什麼,要參加這麼一個大型的國際會議,絕對,是用英語溝通。其實新加坡是個很特別的國家,在上個世紀獨立以後,雖以華人後裔居多,但官方語言訂定為英語,所以許多第三代新加坡華人皆以英語溝通交流與談話,所以雖然中文在新加坡仍能通用,中文皆為他們的族語,但談到‘母語’這個概念,恐怕中文早已退位,英語已成了大部分年輕一代的母語。

先說英語的能力方面。我們其實都有一定的英語能力,這是必然的,無可否認的。在這個被西方文化,美國主流電影文化與主流音樂文化衝刺的年代,英語在年輕一輩簡直是不可能從未接觸的語言,加上現今許多國家早已明文規定英語為學校之必修語言,故英語的能力是每個人都絕對具備的。但是問題來了,面對考試的英語能力,固然可以測出其對英語文的語法認知,造句構詞,但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是現今教育所缺少的。英語文的能力,絕對不等同於英語文的溝通。對於英語的知識是一回事,對於英語的溝通,卻是必須實體操作才能熟能生巧的技能,畢竟語言不是科學理論,不像物理定律那樣永恆不變,語言是活的,他可以因地制宜,亦可以約定俗成,盲目地追求語言的固定語法與構造,抹殺了學生對語言的創作。

從語言的運用,絕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在國際場合內,各國人士在使用英語交談時,絕對不可能都是那主流美國式主流英語文腔調,肯定會因其國家語言、族語、母語等因素,讓其語言有著不同的口音與風格。而在國際的場合裡,除了要學會語言,還要學會聽口音。那些勇敢將說話大膽說出來的人,是個有自信的人,甚至對自己的文化有著卓越自信的人,反觀亞洲人,常常都執著於口音、語意、用詞、文字,而被限制約束。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對於語言的過於苛求,還是東方人,台灣人對於語言的接受度普遍低落?

我們回來反觀台灣大學校院內的情況,我們看看帶著各國口音的海外華僑子弟,不也是跟講英文時帶著各國口音的外國人一樣嗎?即使是中文,也會因其語言的不同,國語的不同,族語的不同而有著巨大的變化,在自己的國家內都會出現將帶有口音的華僑子弟貼上標籤,在面對國際場合又怎麼能應付自如?而中文作為推廣到國際舞台,是否又會因此而受到侷限?

語言是活的。
我們要擺脫對語言的枷鎖與迷思。能夠活用語言,達到良好的談判與溝通結果,勝過於語法正確。而要能夠活用語言,就要多講多聽,而且是不害怕地多講多聽,為了面子放棄學習,還是為了學習放棄面子?這絕對是個反問句,因為答案很清楚。

所以,要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自信,對其國家是否引以為傲,對文化是否包容,從其談話中,自然一一揭露。


三、國際關係VS世界公民


台灣教育部近幾年來非常推廣大學生及台灣青年擴展其國際視野,將眼光放眼海外,同時讓海外看見台灣。世界公民的概念其實很新,它在現在教育裡頭是近幾年才著重教導。這個概念是我們上一輩的學生所顯少接觸的,也是現今老師們所必須要學習的。國際關係探討的,顧名思義是國與國間的外交、政治立場等國家地位,但是對於在國家階層裡頭較下層的平民百姓,國際關係的表現卻是世界公民。

我認為國際關係與世界公民是同一個體的兩種體現。

在參與世界模擬聯合國大會,大家皆扮演某一國家的代表,為該國家發言,聲張,在大家精湛談判與角色扮演的背後,是對於國家與世界公民概念的養成。一個反對世界公民概念的人,是無法扮演好國家外交官的角色,同樣地,一個了解並知道世界公民概念的人,自然能游刃有餘地周旋在角色扮演裡。這是國與國間人民的互相認同與認知,亦是國際關係的普及化。

在過去,國與國間的國際關係是上層高官的文化,某方面來說,這些高官就像中央集權的領導一樣,將國家的立場與國家的概念‘集權化’,國家領導人的立場即為國家與國家人民的立場。這是不合理的。隨著自由主義與言論自由的普及,再加上現今社會談論批判思考,某方面來說世界公民就是人民百姓對於國際關係的認知。這種文化得大力推廣。

某方面來說真的要感謝高醫模擬聯合國社,因為其實這種世界公民概念和國與國間的概念在我的世界裡頭本來很模糊。但現在的我在積極學會正確的概念,以強化我個人對的獨立和自主的思考。

其實這些概念沒有任何的科系之分。

或許對於現在是醫學、醫藥領域的我們來說這些概念似乎遙不可及,但卻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畢竟我們也是國家的人民,而人民本來就是國家的一部分,就如同國與家一樣,國與個人亦是密不可分。


四、文化交流VS文化尊重


「如果說國家是房子,那麼文化就是房子的支柱。」

出席國際活動、參與國際研習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常常將中西方的國家分隔。甚至國與國間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導致國家間的隔閡。這些是人民所應去注意,所應去破除的。

其實‘文化間的尊重’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用詞,尊重文化,跟尊重他人,尊重萬物沒有別他。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懂得為別人著想,這些,只是基本的做人道理,尊重文化也是一樣。在會議中,即使大家在辯論和談判時都會出現面紅耳赤的情況,但是會後各國代表仍能夠互相有好交流,某方面來說,即使我們只是在模擬,在演練,大家卻已經變成了各自國家的小小外交官。

這,是國際場合內,但是在日常生活裡呢?反觀我們日常生活,常常將標籤貼在別人身上,以國家、性別、族群,語言等區分人,用刻板印象去思考和判斷,而忽略了真實地去考察與追究。即使是學習科學理論的理工醫學生,也一樣被刻板印象所蒙蔽雙眼。

絕對不可變成多數人的奴綠。這是很危險的。

不要人云亦云,不可盲目從眾,這是現今的教育裡所鮮少注意的課題。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之下,標準答案成了學生的唯一答案,抹殺了創意和思考這是無可厚非,卻也同時帶了個問題,就是在從小的時候就灌輸了我們要從眾的概念。雖然這些是非常微小的幼苗,卻一直滿滿在滋長。


五、拓展視野、自我成長&結語


沒有從上遠眺,怎麼知道原來有這麼一番風景?
「走得越遠,看得越清」

人總是看不清自己的現狀,由古至今都是如此,蘇軾老早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就好像井底的青蛙一樣,若沒有離開那口井,總是不會看見那口井有多小,總是看不見那口井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也一樣,個人也一樣,國家,也是一樣。沒有往外走,總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永遠看不見自己的世界。感謝國際事務中心的補助,好讓我們都有機會往外一探究竟。

既然舊有的教育,或是說現有的教育如此侷限,沒有去自我成長與自我省思的人,豈不是一直沉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牙醫五 游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