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系研究生吳雅歌出國研習心得

課程時間:2011/06/20~2011/07/01

課程地點:美國德州休士頓

活動名稱:跨文化護理課程

研習類別:研習交換


一、學習心得 & 學習紀錄
從剛進高醫唸研究所時,就有聽過跨文化護理的課程,學姊們老是說此課程內容有多精采,可進到美國醫療系統去觀察美國護理執業情形,故從一年級開始便蠢蠢欲動,想選修此課程,但第一年因修課人數不足而未能成行,同學們大家相約第二年再一起選修,終於,99學年度下學期跨文化護理如期開課。
學期一開始,大家便開始著手準備去美國見習所必備的各式文件,從個人學經歷、工作背景、美簽文件、對方學校及醫院要求的申請表、體檢資料、疫苗注射、肺結核測試、胸部X光檢查等,另外還有機票訂定、當地住處、交通接駁、醫院見習行程規劃等,這些準備工作足足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才將一切事物完成,最後大家順利於6月18日抵達美國休士頓。
到達美國後,UT school of Nursing的負責老師游登元及其先生洪啟峰老師十分熱情的接待我們,而同一所學校中還有林霖老師協助大家去醫院見習,林老師與另一位李唐成老師也不厭其煩的充當司機,協助我們往返許多地方,這些人的幫助,再再讓我們在異鄉中感受到家的溫暖,十分感謝他們的幫助。
第一週的行程主要是先至見習醫院Methodist Hospital報到及做藥物篩檢,並核對體檢資料,其中有一位同學因未攜帶胸部X光的書面結果而未能通過體檢資料審閱,最後請台灣的同事幫忙寄書面結果來才得以成功進入醫院見習。由此可見美國人有時候做事真的是滿一板一眼的。另外本週的重點是參觀德州醫學中心內有名的醫院,如Hermann Hospital, Children Hospital及MD Anderson,藉由參觀的過程見識到了美國一流醫院的設備及規模,但可惜的是這些參觀過程都很短,且只能見識到大略的硬體設備,實際的醫療系統運作情形於短時間內了解不多,感覺上實際去參觀醫院偏重於視覺上的享受。
第二週的行程便是真槍實彈的到臨床見習,這周行程十分緊湊而充足,大家盡力將許多的見習地點塞進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填滿每一個時段,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見習最多的人、事、物,這週自己見習了兩個綜合內科病房及一個心臟外科加護病房,共三個臨床單位,自己認為到臨床單位去見習所受到的的震撼及衝擊最大,收穫也是此行最多之處,印象最深刻的臨床感受是:
一、電子化設備:
在Methodist Hospital,所有的東西都儘可能電子化,從病歷、藥物、檢驗、排班系統、人力安排等全部電子化,且電子化的內容十分詳細,將所有的可能性都條列化,盡量變成選項,節省員工打字時間。想必當初要建立這樣一套機制必需要有很多人的臨床經驗一同協助,才有可能將電子化的設備設計成十分實用的系統,好處是這套系統讓所有的事情都有跡可循,一旦需要追朔何事,可清楚找到問題點,這或許是因為美國訴訟事件頻繁之故。而因為系統已將臨床執行過程量化,這也可讓管理者知道整體醫院運作是否有哪裡出了問題。
二、防呆措施:
因為人不是神,再清晰的頭腦也會有迷糊的時候,故為了將意外事件降到最低,美國的許多系統及設備都納入防呆設計,以避免因為工作人員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病人的傷害,如藥囑當中就自動將病人的檢驗值與應使用的藥物濃度作撘配,如多少的K+ Level應使用多少劑量的KCL infusion,IV pump也不需要護理人員自行換算滴數,所有的藥物都內建在IV pump內,只要選擇藥物、劑型,IV pump會自動幫你算好每小時所需滴數,這大大減低藥物使用上的錯誤率,目前於自己的單位中仍不時見到同仁在使用IV pump時算錯藥物劑量與滴數,總是要多方確認後才敢給藥,十分不便。但另一方面來說,系統設計的越聰明,人可能會越退化,自己觀察到美國護士在使用IV pump時通常沒有重複確認IV pump內所提供的資訊是否正確,這樣一旦IV pump所提供的資訊有誤,護理人員可能無法及時攔截意外的發生。反觀台灣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但相對來說我們運用到大腦的時機多了很多。
三、工作環境:
滿驚訝於見習時所接觸到的護理人員年資都十分深,從15年到33年皆有,且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是在Methodist hospital工作,這表示這家醫院有過人之處,可讓大多數人願意一待就是一輩子,這對自己而言是很難想像的。進一步觀察及了解後,發現這家醫院之所以可以留任許多菁英,可能的原因是
(一)排班系統彈性化:
你可以自由選擇要哪種班別,如持續上晚班或是持續上白班,當你希望改變班別時,醫院可將你放於等候名單上;每週的上班天數可自行輸入電腦系統中,與大家一起協調;你也可以選擇要全職工作、兼職工作、12小時制或8小時制。當然每種班別各有利弊,重點是你永遠有選擇的權利。
(二)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除了上述排班尊重個人選擇之外,此醫院尊重每位工作人員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畫,比如有資深護士選擇要專心做臨床護理工作一輩子,管理者就不會硬逼資深護士去做行政工作,或接受高深的教育訓練;而如有護理人員想積極進修,醫院也不吝於給予機會,提供多樣化的課程訓練,這是我覺得最棒的地方!!因每個人對未來的目標都不同,自己所適合的路也不一樣,如只是依照能力進階制度,為了達到評鑑的要求,硬要求單位內多少護理人員需要接受訓練、進階到高深的N3、N4階層,一旦進到那樣的階層,便無法免責,無論你真正的興趣為何,一定得做行政工作或是專案研究。反之,資淺人員如N1、N2等人如對於行政工作或是專案研究有專長,也無法發揮,因醫院大部分的研究資源及補助都規定要N3以上才能取得這些資源(以上為高榮的經驗)。雖然國內能力進階制度目標在於培育每個不同階層的人擁有不同的能力,但重點是並沒有讓臨床護理人員去選擇你想要著重於發揮哪一種階層的專長。我想評鑑制度佔了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改變國人的想法,將規劃職業生涯的選擇權交還給個人,如能依照個人的專長及能力適切的培育,這家醫院才能將資源用在對的地方,創造更加的醫院競爭力。


(三)禮貌性:
來美國前聽過很多人說美國人滿虛偽的,無論個人喜好,看到認識的人見面時一定熱情的打招呼,但自己體會後,並不覺得這樣是虛偽的表現,反而覺得這種民族性與「尊重」有關,因為互相尊重,所以對彼此有禮,無論是在工作人員或在護病關係之間,都可以見到大家以行為、口語方式尊重問候彼此。而這種尊重,我想是建立在長期的信任感之下,因為信任工作夥伴的支持,所以尊重她;因為信任護理人員的專業,所以尊重她。但我想一旦信任感被破壞,或許互相尊重的真誠性就會有所不同,我想美國人也知道這點,所以盡力在工作崗位上盡好本分,努力不要失去病人或工作同事對自己的信任感,進而贏得大家對你的尊重。我想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四)幽默感:
適時的幽默感是工作環境中絕佳的潤滑劑,這點在這家醫院的許多單位都可親身感受到(當然不是所有的單位都有)。一個壓力沉重的專業場所,如有幽默感存在其中,所有的工作人員士氣都會不同,整體工作氣份也會更佳,如我所參觀的心臟外科加護病房,裡面的病人狀況十分複雜,每個人都在為病人的生命而奮戰,但在這裡卻可感受到大家極力將幽默感放入工作環境之中,我想美國人藉由這種幽默感適時的為工作氣氛做個緩衝,並在幽默彼此時為下一次的衝刺作準備。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你自然而然就會耳濡目染,學習如何將幽默感融入於自己的生活及工作之中。然而,在我們的成長教育中,並沒有課程教導我們要如何擁有適當的幽默感,如幸運的話,你擁有具有幽默感的家人、朋友,你在潛移默化之中也就學會如何運用你的幽默感。但遺憾的是,亞洲人多半保守嚴肅,這使得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較少的「幽默感」身教機會,自然而然養成嚴肅的態度,但如同上一個議題所講的,美國人的相處之道就是彼此尊重(就我所觀察到的),即使你沒有幽默感,但只要你能呈現你的專業,自然而然他人就會尊重妳,尊重你的專業,也尊重你所擁有的人格特質,這樣的「尊重之道」真的是十分難得。
文末,僅列舉一些討論會的學習內容。最後,十分謝謝所有組員在我腳上有傷的狀態之下,全力支持我完成此趟美國之行,你們的體諒及幫助讓我得以參與見習活動,這對我而言真是難得且痛苦的經驗,難得的是可看到許多值得學習的人事物,痛苦的是腳傷尚未痊癒又再受傷,這兩周真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多止痛藥的時候了,無論如何,都為我的美國之行留下難忘的回憶!!


日期:6/27 13:30~14:30下午與Dr. Vivian Dawkins meeting.
地點:MG11
主講者: Dr. Vivian Dawkins
見習內容:
◎主要負責業務:
Dr. Vivian負責nursing education, new staff orientation。最主要的業務為照顧所有的學生及執行護士教育,此小組總共有20人,同時也做education research and continue education programs. 此小組所設計的護理繼續教育今年開始有online course.但大部分仍是面對面的教學方式,護士也可選擇到外面的學校上課。Continue education programs也有非護理的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危機處裡(颱風、火災演習等)。但此醫院不常做護士的交換訓練,這樣的交換訓練有應用在精神科護士身上,將精神科護士換到內科病房訓練,但也會是從見習的角度開始。如是新上任的護士,大學畢業剛入臨床者須接受醫院40周的訓練,如市已有工作經驗者,也須接受12週的訓練後才能獨立作業。

日期:6/28上午10:00~12:00參加會議 地點:Dunn Rio Grand
會議主題:Center for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會議主軸:
1.討論patient safety issue.
2.經過統計,發現病人主要的訴求是「我們希望您聆聽我們的聲音」。
3.討論biomedical engineer Equipment Repair Tag的設計方式,允許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徵求五個自願者加入小組負責設計這個標誌。

日期:6/29下午15:00~16:00與Dr.Throckmorton討論EBP
地點:MGJ11F
主講者:Dr.Throckmorton
Dr.Throckmorton是負責推動Methodist hospital實證醫學及實證護理的人,會議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如何讓工作人員接受新證據所創造出的新工作方式?
Dr.Throckmorton表示會鼓勵那些不願意接受EBP的人加入EBP小組,讓他們負責一部份EBP的業務,藉此讓這些人了解到新的證據如何創造出的新工作方式,而這個新的工作模式有什麼好處。另外一種作法是採漸進式方式,慢慢將新的證據融合到現行的作法中,這樣的反彈聲浪也會較小些。Dr.Throckmorton的小組也會在新政策實施前後去監測及統計成效如何,如是小規模的project,有時會請單位管理者幫忙收集這些監測的資料,如是大的project,會請醫院的電腦工程師直接抓取電腦上的大筆資料,另外,醫院也有intern students來打工做這些事情。而這些政策基本上會每三年update一次。
◎目前臨床指引的建立做的如何?
Dr.Throckmorton表示會針對某一特殊問題,先收集目前現有的臨床指引,在檢視有哪個部份是這家醫院可以用的指引,有時只擷取某部份來用。另一種作法是針對某一個問題,每個部門的人有不同的作法,如Sepsis guidline,各科醫師各有不同的作法,Dr.Throckmorton也會統合這些人手邊有的臨床指引,統合後再將臨床指引電腦化。但Dr.Throckmorton表示很多政策其實也是跟預算有關。
◎除了建立新的政策及臨床指引之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利用證據幫助臨床醫護人員?
Dr.Throckmorton表示目前醫院有建立Nursing research online system,這個系統有點類似UpToDate,護士可將病人的問題輸入到此系統中,系統會顯示出所有關於此問題的指引,包括care plan,衛教項目及護理措施等,並會顯示出所引用的證據資料來源。另外Dr.Throckmorton也致力於運用EBP來設計各種讓臨床工作更完善的措施,如”good catch”就是一例,她鼓勵護士”report near missing,catch thing before it happens”,鼓勵護士回報任何可能導致壞事發生的前兆。但這個政策的目的不是要去report nurse’s error,只是要nurse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牙醫五 游智傑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