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碩陳怡樺

香港學術交流學習心得

    本次香港學術交流團行程主要為第一天-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天-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第三天-香港盲人輔導會、第四天-靈實醫院、健明邨靈實長者地區服務 ─ 健明中心,主要為了解香港與台灣福利制度的差異性與可學習地方。

第一天-香港中文大學
    一踏進香港中文大學,我就深深被其融合自然的學術環境所吸引,大學領地之大,如同其所孕育的知識之多。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於1963年,為研究型綜合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蹈厲奮發,志在千里。香港中文大學師生來自世界各地。有廣大的本地和海外校友組織,聯繫身在世界各地的中大畢業生。中大是香港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學,宗旨是培育既具專精知識又有處世智慧的人才,特色包括靈活學分制、書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並特設通識教育,以拓寬學生視野,及培養綜合思考能力,使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成為出色的領袖人才,貢獻社會。

    香港中文大學的八個學院提供林林總總的本科和研究院課程。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項目包羅萬象,遍及各個學科。校方又予教員自由為業界提供顧問服務或與之協作之便。在嚴格的自我要求下,大學的研究一直保持上乘水準,享譽日隆。我很驚訝於香港中文大學對於每個學術領域都專研精深,且對於每位大學生都給予極豐富的學術資源,這一直是我極度嚮往的學術天堂模樣。

    參訪香港中文大學行程中,我最有興趣的是他們書院制,這是香港中文大學特色,在香港的大學中獨一無二。現有的成員書院計有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和逸夫書院,和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它們與大學相輔相成,提供以學生為本的全人教育和關顧輔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凝聚學生對書院和母校的歸屬感。在老師的解說下,我也才了解原來高雄醫學大學的書院制,其實也是間接仿效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制,也期待學校能有他們這樣的成效。


第二天-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

一到則仁中心,最先被他們色彩繽紛的建築所吸引,讓我直覺在這樣環境下學習的學生們,應該都會是相當活潑與活力的個性。一開始,就由則仁中心的老師先為我們講解其歷史與服務內容-香港扶幼會為則仁中心辦學團體,於200891日成立了法團校董會;則仁中心已全面推行「校本管理」,除行政小組外,設有多個專責小組,負責統籌校務、學務、課程發展、訓導、輔導、活動、總務、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家長教師會、校友會等事宜。此外,則仁中心的特殊學校暨資源中心積極與外間聯繫,透過不同形式的校本服務去支援夥伴學校,從而幫助主流學校掌握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巧;離校生支援計劃,幫助離校生回歸主流。

    則仁中心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中心,因應學生個人的學習能力和進度,剪裁適切的課程,以照顧學生在學習上的個別差異。另外,透過持續及多元的評估方法,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並把資料進行分析,作為老師調整教學策略之用,而學習成果則製成個人學習概覽。則仁中心也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於每天安排閱讀課,藉此推動閱讀風氣。此外,則仁中心學生在學界各類運動比賽、校際朗誦比賽、舞蹈節及戲劇比賽等均屢獲佳績;本校師生更組成義工服務隊,定期進行探訪,為獨居長者及智障兒童提供服務。

    則仁中心學生積極參與各種不同的課外活動,體育方面有各項球類及游泳訓練、多元智能方面有戲劇、藝術、樂器、陶藝、花式跳繩及中國武術等訓練、歷奇方面有攀石及獨木舟訓練;加上球類、田徑、話劇及朗誦等學界校際比賽、童軍訓練、社區義工服務、生活技能訓練、職業導向潛能發展計劃及外展訓練課程等,足以增廣學生的見聞,發展學生潛能。則仁中心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環境,所有教師均積極蒐集適用軟件和設計教材,以配合教改需要,與時並進。同時,為有效實施資訊科技教育,每個課室、工場及特別室都能連線到中央伺服器和互聯網,進行學習。


    果然,在聽其解說後,了解學生如同我我猜測一樣的活潑與活力,但這也是令老師們需更加動頭腦教育的困擾之一,但也因此令我佩服則仁中心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性和尊嚴,深信人和環境是可以改變,且互為影響。而學校也致力締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環境,以培養孩子善良的品格和發揮他們獨特的潛能。有在販賣盲人們的作品,也是協助他們自力更生的方法之一。一開始我就發現香港有些福利制度中的名詞與台灣就有所差異,像是香港稱”盲人”,而台灣則稱為”視障者”。




    先參觀多重提供服務的環境與內容後,也了解香港盲人輔導會,自1956年成立以來不斷為視障人士提供其所需服務,並不斷創新及拓展,以增加服務之全面性,現今服務範圍包括:眼科及低視能服務、復康及職業訓練、教育支援、就業輔導、輔助儀器諮詢服務、資訊科技應用、多重殘疾視障人士復康及視障長者院舍服務等。隨著社會進步,視障人士對服務的需要正在改變中。在香港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盲人輔導會將繼續以專業精神,團結視障人士,為創造平等參與及締造共融無障礙社會而努力。這是我所期待台灣在視障者這領域,也能像他們不斷推廣,使視障人士融入社會,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提升其社會地位。



第四天-靈實醫院、健明邨靈實長者地區服務 ─ 健明中心

    搭著小巴左彎右拐的來到一個寧靜的小山頭,沒想這裡居然有著一棟醫院。早於一九五零年代,基督教靈實協會 (簡稱「靈實」) 誕生於一片荒原,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今天,靈實的服務已遍滿整個將軍澳,昔日荒原不再,同時亦見證了神在這片地上的豐富恩典。

    六十多年來,靈實見證了香港不同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靈實由一群外國宣教士創立,是一所非牟利的基督教醫療及綜合社會服務機構。前身為將軍澳區醫援會的靈實,早於1950年代初,當香港政府把來自中國內地而暫時棲身於摩星嶺的七千名難民徙至調景嶺時 (即現時將軍澳附近),已在該地開展醫療救濟工作,並於1953年正式成立,服務香港市民已逾六十載。過往六十多年,靈實經歷了許多不同的轉變,時至今日,靈實已由提籃施藥、石上診療發展至現今提供醫療、長者、復康和家庭服務的綜合社會服務機構,服務更遍佈整個將軍澳區,並逐漸擴展至西貢以及東九龍等其他地區。

    參觀醫院時,發現連病房的命名都是一種學問,像是台灣的”安寧病房”,靈實醫院就命名為"C1病房”,音如同希望病房,也讓家屬與病人還是對人生保有一絲希望,那老年病房也取相同意義,命名為”快樂病房”,這真的是很特別。聽著醫院人員介紹其多元服務內容,接著我們就到其中一個提供服務的機構: 健明邨靈實長者地區服務 ─ 健明中心,服務對象主要為在將軍澳區內居住,年滿55歲或以上的長者、護老者及其他有關的社區人士。參觀後發現,跟台灣的”社區活動中心”有些雷同,只是服務對象有限年齡罷了。老師也順便帶我們了解與參觀香港的”公共屋邨”,就是台灣的”國民住宅”。


    香港的公共屋邨是政府為安置低下階層人士而設的,居住環境不錯。目前全港約有一半人口(香港有七百萬人)在政府提供的單位居位。政府很多社會服務機構都設在這些公共屋邨,方便市民使用。再聽老師講解後,才發現香港的公共屋邨服務跟台灣的國宅,從信念、目標、組織、到運作,其實差異很大。而且特別的是,公共屋邨從外觀上就能分辨建築的年齡約多久,外觀也與台灣”國民住宅”不相同,香港老舊的公共屋邨還有個奇觀,就是曬衣竿會長到馬路中央,有時會與隔壁棟老舊公共屋邨的曬衣竿形成交錯的景象,也算是香港奇景之一呀!而不論新舊公共屋邨也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棟棟高聳,這就跟香港領地空間不足有關係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牙醫五 游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