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三江柏彥

海外國際會議心得 101003127 藥學系 江柏彥

感謝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外的國際會議,首先需要感謝藥學系有機研究科室的老師能夠給我這個機會到國外參加會議,還有需要感謝彭百竟學長幫我修改摘要、poster等等大小事物,這趟難得的旅行不易,需要感謝的人很多,謝謝大家的幫忙,最重要的要謝謝我父母願意出錢讓我出國。

實驗

 
這份報告是我從大學暑假就開始在實驗室做的內容,一整個暑假做不完,到了大二上課時間我還是有一部份的時間都在做這個實驗,做實驗很好玩,我喜歡觀察實驗數據的差異,發覺更好的方法,嘗試不同的方法來得到更好的實驗效果,雖然當中常常會有實驗失敗,或者是數據不好看,不好做,我們還是想盡辦法把產率提高。實驗一直進行到大二的暑假才結束,算起來我投入這個實驗的時間也大約有一年了,當初只是想說選修專題研究課程到科室做實驗而已,從來沒有想過居然可以出國發表內容,而且還是有我的名義的poster,想到就覺得興奮無比,這個實驗讓我學到很多研究的技巧,也讓我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POSTER

這次的海外旅行是到新加坡參加論文poster的發表,也是我第一次以不同的名義出國,從一開始寄摘要給主辦單位到最後到會場都讓我開了眼界,我從來沒有處理過這種國際事物,寄摘要給主辦單位雖然都是在線上處理,鍵盤滑鼠就能搞定,但其實看似簡單卻也不簡單,其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人名的位子、大小寫、內容的修改、字數限制等等,光是要寄摘要給主辦單位審核就花了我一個下午處理摘要內容。等到通過了大會的選擇,確定可以去參加學會,最重要的功課來了,就是要做Poster,這種大型海報我從來沒有做過,何況是有關學術的海報,前前後後做海報我大概花了一個月,這其中有太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對一個新手來說,一開始做真的非常辛苦,我頻頻參考以前科室學長姐的Poster,並修改運用在自己的上面,等到好不容易做好了,剛做好的初稿卻被無情的修改,許多地方都有錯誤,就這樣我修改了一個月之久,除了要給學長看過還有給老師修改,這使整篇poster增加許多困難之處,卻也讓poster的出錯率降低。過了一個月的反覆修改、重寫,看到海報印出來的成品那刻,我覺得實在很感動,也覺得很開心,有種自我實現的感覺。

----這是我的postet成品,掛在會場時的樣子





Tetrahedron Asia Symposium Singapore

我與我的poster在會場的合照   
這次真的很榮幸能夠參加這個會議,Elsavier在國際上是很有權威的期刊公司,tetrahedron letter這本期刊在有機、生物、醫學方面更是佼佼者,第一次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實在是很興奮,看到世界各國的研究者齊聚一堂發表自己的研究,有印度、南韓、日本、美國等等,也有世界知名的大學教授到會場演講,發表自己研究的新知,整個會場就是許多天才的聚會,想到這裡忽然覺得我才是一位大三學生,突然有種渺小感。我們的poster session是在10/2910/30號,poster session是和演講者的演講中間穿插進行,幾位演講者結束他們的論述後的休息時間,就換到poster session,整
              

個會議的poster session共有三場,我們是第三場,一次大約有30篇的poster展在一起,在session期間眾人會喝著咖啡,徘徊在會場附近看著一篇篇的poster,並互相討論著poster內的內容,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我發現國際會議上,主辦單位提醒各位盡速前往演講會場寧聽新的研究者的研究時,他們不適用哄的,也不是用嘴巴提醒,兒居然是用敲高腳杯發出的聲音提醒,一開始我還不知道主辦單位這麼做事要做什麼,沒想到是用如此簡易的方法,既不會吵雜也不會粗劣。我在session期間看到許多和我們有相關的研究,有關合成的、或者是有關疾病的,有富有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在會場除了檢視來自各國的研究者發表自己的Poster(poster presentation)外,也有許多教授或者研究機構報名口頭報告(oral presentation),有位女性研究者報告他們研究機構從事合成天然物的步驟,讓我大開眼界,現在的技術可以從單一的成分和成到極為複雜的天然物結構,有位從中國來的研究者研究有關特定分子結構的label的創新之處。在這全英文的環境下,要跳脫原本我所熟悉的中文,跨過語言的隔閡,雖然有些我還是聽不懂、或者太高深,我還是盡力的去了解他。

poster session 的會場

Symposium 的會場 singapore exp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二李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