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醫系三年級蔡育瑾



研習心得報告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earch Exchange
SCORE program




交換國家:Czech Republic (捷克)
城市:Brno (布爾諾)
研習期間:2013.7.29 – 2013.9.9

學校:高雄醫學大學
系級:學士後醫學系三年級
姓名:蔡育瑾
學號:100000010
一、前言
這個暑假的八月申請了醫聯會 (IFMSA) 的研究交換 (SCORE, Research Exchange),但由於整個生物相關的faculty在八月進行休假的緣故,這個名為研究交換的program實際上則比較偏向SCOPE (Professional Exchange),在當地的醫院的臨床部門擔任見習醫學生的角色,而這一個月左右的交換過程裡,非但沒有因為由研究交換轉至專業交換的惆悵感,更因為在臨床上老師以及同事們的耐心指導,讓整個八月依舊是獲益良多。

二、交換地區
人口:10,190,213
面積:78,885平方公里
首都:布拉格 (Prague)
官方語言:捷克語
交換城市:布爾諾 (Brno)




所選擇的交換國家是位在中歐的捷克,一般人聽到捷克總認為他是一個共產國家,而實際上在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之後,它已經轉變為民主國家。
捷克的人口大約是臺灣的二分之一、面積則是兩倍,捷克為一個三面隆起的四邊形盆地,西部是波希米亞高地,東部是喀爾巴阡山地,主要河流是伏爾塔瓦河摩拉瓦河。其四個鄰國分別為北方的波蘭,西北方的德國,南方的奧地利,與東南方的斯洛伐克,氣候則屬於海洋性以及大陸性過渡的溫帶氣候,夏季十分炎熱、冬季則寒冷多雪,整個生活環境除了少數觀光景點之外都不甚壅擠,它的首都布拉格更是聞名全球的觀光勝地,整個城市有著古色古香的氣息,而捷克官方語言則是捷克語,除了首都或是觀光景點之外,英文的普及率不高,在日常生活上有著些許的不便。
這次交換的城市是捷克第二大城布爾諾,為南摩拉維亞州的首府,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雖然起初發展是以工業城市開始,但走在城市裡不但沒有我想像的工業城市模樣,房舍相當美侖美奐,人口不多,在這裡生活一個月十分的怡然自得;城裡的馬薩里克大學 (Masarykova univerzita) 是捷克境內的第二所大學,創立於1919年,包含醫學院在內的九個學院,同時它也是這次交換到捷克我所歸屬的單位。

三、交換內容
醫院:Fukultni Nemocnice Brno Bohunices
部門:Burn and Reconstruction surgery

這家醫院是Brno地區最大的醫院,也是這個區域專職負責燒燙傷病患處理的中心醫院,可是和臺灣的醫學中心相較起來,捷克的醫院不僅規模較小,同時醫護人員的負擔也輕許多,一般來說,扣除掉急刀,每天第一台刀大概是從早上8:30開始,但一般來說約在下午三點以前就可以把所有的刀開完,見習醫學生的角色又更是輕鬆,由於學生更衣室下午2:30便會關閉,因此勢必要在該時間之前離開醫院,和臺灣的見習時間長度可說是截然不同。
由於七月底才剛剛考完第一階段的國考,所以這一次在捷克的交換有著許多的初體驗,像是第一次穿著白袍到醫院、第一次刷手、第一次進開刀房、第一次擔任助手,所有的一切都是從有樣學樣開始。
由於醫院距離宿舍有一段距離,需要轉乘公車,每天的行程大概是早上六點多起床,搭乘約40分鐘的公車在八點以前抵達醫院,捷克的醫院和歐洲許多其他國家的醫院一樣規定醫護人員需要穿著白袍、白衣、白褲以及白拖鞋,所以都要先在更衣室換上規定的服裝之後再到開刀房換上刷手服。
記得第一天進開刀房時,手術台上躺著的是一名年約二十來歲、因為酒醉攀爬電線杆而誤觸高壓電線造成全身40%面積灼傷以及右邊肩胛骨骨折的毒癮患者,一邊拆掉舊繃帶、一邊抹上碘酒,血液則從電流自體內貫出的傷口慢慢流出,和碘酒一起低落在米黃色的地板上,接著幾位醫師負責用器械在病患的大腿部位切下大約0.25 mm厚的皮膚,壓平之後接著置放在患處,再用紗布裹上藥物、用繃帶包裹起來。
細細的觀察每一位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無菌措施的施行、麻醉師的用藥,在醫院的每一天都十分獲益良多,而第一天快要下班的時候,由急診送來一個大約一歲大的嬰兒,全身9%燙傷,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對於一個嬰兒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的危急,看著他的媽媽在一旁很著急自責的流眼淚,讓人感覺到醫療的的確確是一行十分辛苦但也重要的行業。
在捷克這裡的傷燙燒手術基本處理是使用苯甲酸 (Benzoic acid) 來做chemical debridgement,據指導老師表示,運用苯甲酸來處理壞死組織一開始主要是運用在戰爭前線,而現在這個方法在歐洲主要施行的國家大概只有捷克,他希望可以把這樣的方法推廣到全世界。
除了基本的傷燙傷重建手術之外,因為傷燙傷部門的手術室和整形外科也有時會重疊,所以幸運的話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植皮以外的手術,像是Skin biopsy of Leukemia patient, fibroma, reconstruction of hand tendon, abdominal lipectomy以及mastopexy等等。
最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這樣語言、文化都不熟悉的環境、在其他國家同事的相讓之下,擔任了一台切除皮下纖維組織手術的第一助手,主刀醫師耐心的指導我拉勾的手勢、止血的時機以及流動護士替我穿上手術衣,讓這場手術順利的結束了,或許如果今天來到這裡的我是一個結束第一年見習的clerk而非此刻對於臨床腦中一切空白的醫學生,我會感覺到在這裡的一切沒有什麼新意,但是我想我會記得第一次穿上手術衣站到手術台旁的感覺,並沒有學會什麼先進的知識或了不起的技術,但這是我在醫學這條漫漫長路上由爬到站的一個轉捩點,而這也是最為珍貴不過的經驗。
到了見習的後期,除了某些部位的整形手術,一般常見的手術大概都看過幾次,因此便開始在手術室裡找尋其他可以學習的新東西,像是和麻醉師學習幾種常用麻醉藥以及急救藥物的種類,雖然他們的英語總會有著濃濃的口音,但他們還是十分努力的想要向你解釋所有事情。

四、生活札記
這個月來到布爾諾交換的見習生總計約30位,和其他城市相比之下其實相當多,而且因為大家感情不錯,所以常常傍晚會大家一起到距離宿舍10分鐘車程的市中心閒晃。
捷克所使用的貨幣是克朗 (CZK, 1 CZK = 1.6 NTD) ,布爾諾在飲食及一般消費的物價大概和台北一樣,而歐洲的咖啡都相當便宜,在捷克更是不能不提他的啤酒,價格通常都比罐裝的飲用水便宜許多,連我這個平時不太喜歡喝啤酒的人都在這個國家愛上了啤酒。
平常在醫院的中餐都會到馬薩里克大學的學生餐廳解決,由於有學生身分的緣故,可以用大約五折的價格吃到很不錯的一餐,大約是台幣七十幾元就可以吃到包含主菜甜點以及沙拉。





除了一般的見習行程之外,布爾諾的LORE每個周末都會安排social program的行程,以下就分段簡介如下:

A.    Brno
第一個週末我們走訪了布爾諾鄰近的景點,包含一個十分巨大的鐘乳石洞以及近郊的城堡,這一次的出遊是第一次幾乎全員到齊,在一開始的相處最大的困難點便是要去熟悉每個人的口音,並且要多開口使用自己很久沒練習的英語。
此外,歐洲的天氣很好,結束行程之後總會大家一起到湖邊游泳,第一次在踩不到底的水體裡游泳是種可怕但又新鮮的經驗,搭船遊湖的時候也看到許多當地人在另一個隱蔽的岸邊舉行小型的天體營,讓第一次來到歐洲的我對他們這種悠閒的生活印象深刻。



B.     Vienna and Bratislava
 
這是我們第一次橫跨國境的旅行,從布爾諾搭乘火車到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維也納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裡頭的名勝古蹟以及多瑙河都讓人印象深刻,此外建築物更是美不勝收,尤其是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聖史蒂芬大教堂 (Wiener Stephansdom),讓人感嘆於古人建築工藝的偉大。
這趟旅行的第二個目的地則是斯洛伐克的首都Bratislava,捷克以吉斯洛伐克原先是屬於同一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直至1989年才分別獨立為捷克以及斯洛伐克,整個首都其實看起來不比布爾諾繁榮或進步,可是也別有一番風味,建築的的顏色相當明亮,境內有一個世界遺產的城堡廢墟,雖然天氣相當炎熱,但依舊讓大家玩的十分盡興。

C.     Prague
既然來到捷克,便不能不去它的首都布拉格 (Prague),它是一座歐洲歷史名城,位在伏爾泰瓦河的流域,可以分成城堡區、新城區、舊城區等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著各自的特色,除了布拉格城堡之外,最喜歡的莫過於建於1357年的查理大橋,在這條橫跨河面的橋旁有著歐洲數一數二的夜店,同時橋上頭有30座帶有宗教色彩的雕塑,每一座都看得出歷史的痕跡。

然後隨著旅途進入尾聲,和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在河畔一起看著夕陽落下,讓布拉格這座城市始終在我這趟旅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五、結語
這趟一個月左右的交換給我了第一次到歐洲的機會,同時,也讓我在異國體驗了不同的醫院及日常生活,不管是在見習或是旅遊,都著實讓我對自己以及臺灣有了另一番認識。更重要的,有機會認識了這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人,更讓我體會到文化的差異性以及生活態度的不同。
這次的交換讓我收穫很多,希望以後有機會還可以再次申請,也謝謝在這個交換過程所有幫助過我的大家。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牙醫五 游智傑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