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五年級黃聖娟出國研習心得
研習時間:1000707~1000731
研習地點:瑞士 蘇黎世 Triemli Hospital
研習名稱:clerkship exchange program by IFMSA (SCOPE)
研習類別:研習交換
動機
在大一的時候,我曾經當過 contact person,接待過一位來自德國的交換學生,因此對於 SCOPE的交換見習計畫一直感到很有興趣。到了今年, 2011年,大五的暑假,一方面覺得自己已經有到醫院見習一年的經驗,又有曾經利用 SCOPE計畫的同學的大力推薦,再加上今年又是我生涯中最後一年的暑假,因此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去申請!
由於從大一開始我就開始持續學德語,首選國家當然是德語系國家,包括德國、奧地利和瑞士,一來是想學以致用,二來是能因此瞭解更多對方醫師和病人的對話內容。但是德奧一向是搶手的國家,而且只需要英文證明,需要很好的運氣才能抽到;瑞士則需要德語 (B1級以上 )或法語證明才可能申請成功;很幸運的,我剛好有一張 B1級的德語證明!
希望藉此交換見習機會,能夠見識到歐洲國家的醫院設備及醫病關係,因為台灣往往是移植美國或日本的經驗和腳步,對於歐洲國家較陌生;同時透過此計畫可以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交換學生,交流彼此的生活經驗和醫學訓練過程。
交換基本資訊交換心得與感想
學生姓名 黃聖娟
系級 高雄醫學大學五年級
學號 9501142
交換國家 瑞士
交換城市 蘇黎世
見習醫院 Stadtspital Triemli (市立醫院 Triemli)
見習部門 婦產科
住宿狀況 醫院員工宿舍,單人房,廚浴共用,二樓附有投幣式洗衣機和烘衣機。距離醫院很近,走路 5-10分鐘可抵達。網路:宿舍沒有 cable供申請,宿舍和醫院也都沒有無線網路。
膳食狀況 自理。中餐在醫院吃,有員工證,在餐廳吃飯有員工價;晚餐則自理,大部分是去超市買東西回來自己煮。
見習狀況 工作時數:平常日約莫八小時,週末可選擇是否值班 (12小時),若有值班,有 compensation。 語言:他們使用的為「瑞士德語」,和德國使用的「高地德語」完全不同。因此大部分還是使用英文溝通。 見/實習醫師 (Unterassistantentin)工作內容:詢問病史、家族史、藥物過敏史、簡易理學檢查等,之後將這些資料打成電子病歷;作 EKG、手術助手(拉鉤、電燒、抽吸等 )。若這些事情都完成後或是有空檔時,可詢問其他住院或主治醫師是否能跟隨其旁觀摩,多數的醫師都樂意教學。
接待人員 由兩位 LEO(Pascal和 Samuel)負責接待
抵達後,緊張又興奮的心情滿溢著……
但這樣的心情馬上就被澆熄了。
剛到蘇黎世中央火車站,穿梭的人潮顯得極為洶湧,我拖著沉甸甸的行李,四處卻望不到有人等著我的跡象,加上身邊沒有網路或電話卡可用,於是,我剛到蘇黎世的前兩個小時是在充滿慌張焦急的情緒下度過的。收穫是:丟了一件昂貴的大衣和辦了一張費率很高的預付卡 (問到了第三個人才給了我明確的資訊! ),不過總算是聯繫到了我的當地聯絡人 Pascal
註:Pascal當天剛結束期末考,太開心因而和同學聊天喝啤酒,結果睡著了……
正如旅遊書上所說的,蘇黎世是個時尚與悠閒氣息互不衝突的地方。最名貴的 Bahnhofstrasse(班霍夫大街)就離蘇黎世湖不遠,每間店面都是一個名牌,櫥窗裡的模特兒也顯得特別雍容華貴。湖邊和草皮上四處都是人,或坐或躺,完全不在意旁人的眼光,自在地享受和煦日照和粼粼波光。此時,已屆晚上 7點,日光卻依然在天空閃耀。
嗯,這就是歐洲的夏天。
接待人員
因為我的醫院接近蘇黎世市區,由兩位 LEO(Local Exchange Officer, Pascal和
Samuel)負責接待, Pascal主要負責抵達前的 e-mail聯絡事宜, Samuel則是協助我在醫
院和當地的生活事宜。
Samuel是個很棒的接待員,他除了協助我處理醫院的文件工作外,還讓我體驗到當地
學生的生活:去超市買東西、下廚料理、騎單車去看電影、逛市區等,這期間也幾乎都用
德語和我對話,讓我能多練習德語的口說和聽力。
醫院與見實習
外觀與硬體設備
一踏進醫院,裝潢以水泥壁、玻璃門和木板構成,色調是簡單大方的白色和木頭原色,
寬敞的大廳擺了幾張包浩斯設計感的桌椅,整體氛圍明亮舒暢,不若台灣醫院一貫菜市場
的吵嘈和慌亂氣氛,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我見/實習的部分是婦產科 (Frauenklinik),是院區裡的獨立建築,和其他科分開,共有六層樓。
一樓:辦公室、餐廳、產科 (包括護理站、待產病房和兩間 CS手術房)
二樓:手術室,除了 CS之外的手術都在此進行。
三、四樓:產後照顧病房
五樓:婦科病房
六樓:急診、門診、超音波室
‧ 見/實習內容
每個月的第一天是全院新進人員的共同說明會,結束後一群人來到人事部門辦理報告和識別證,拿到了識別證和櫃子的鑰匙後,換上院內制服,上工啦!
‧ 註:歐洲不分醫師護士,甚至是清潔人員,一律換裝院內的制服,那靠什麼辨別誰是誰呢?名牌!
工作內容:我們的工作包括詢問病史、家族史、藥物過敏史、簡易理學檢查等,之後將這些資料打成電子病歷;作 EKG、手術助手 (拉鉤、電燒、抽吸等 )。每個月都有不同見/實習醫師來報到,因此月初大家會協調好班表,避免某天大家都放假,尤其每星期有三天是手術日,工作量較大。若這些事情都完成後或是有空檔時,可詢問其他住院或主治醫師是否能跟隨其旁觀摩,多數的醫師都樂意教學。每天有 meeting兩次(早上 7點 45分或 8點 15分及下午 4點),交班新病人及手術過程。每天見 /實習醫師的工作時數約莫八小時,週末可選擇是否值班,若有值班,可 compensation相同天數。溝通語言:他們使用的為「瑞士德語」,和德國使用的「高地德語」完全不同。因此大部分還是使用英文溝通。也因為如此,要獨立完成詢問病史作理學檢查並輸入電腦有困難,我大部分都是去手術房幫忙,指令較為簡單。
住院:和台灣不一樣的是,這裡的婦科病人大部分是單獨來住院並接受手術,不若台灣病房家屬來來去去的雜亂和喧囂;而病房內還有一張桌子,中午用餐時間常可見病人齊聚在此一同用餐聊天。
門診:看診採預約制,有秘書替各醫師將名單和病歷預備好,醫師會拿著病歷親自去候診室請病人進來檢查間,如果有其他醫療人員在場,他們會說:「這是我的同事,她來自台灣。」病人和家屬也會禮貌性跟你握手。一個病人的時間大概有 20分鐘,產婦超音波甚至有 30分鐘的時間,這在台灣是不可思議的!但也因為有較長的看診時間,醫病關係顯得較為融洽,而醫師最後都會以一句:「那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的嗎?」收尾,讓人覺得十分貼心。
‧ 註:許多病人見到我這個亞洲臉孔的醫師,也不覺得驚訝。後來才發現瑞士人口組成之複雜,還有許多外來移民,我想居民早就已經習以為常了。
病歷書寫:台灣慣常複製貼上,瑞士也是!複製之前的診斷、複製有婦科或產科病人的固定格式,接下來就是填空。
醫事人員背景:瑞士本來就是一個擁有四大語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羅曼語的國家,因此瑞士人本身都會兩三種語言以上,而此地的外地移民不少,光在醫院裡就可見到許多不同國家的人,包括手術房的護士就有來自南非、台灣 (她已經來到瑞士 34年了)、德國、英國等地,當然病人組成也就十分多元化。常碰到病人一進來就問說:「能不能用英文講呢?」這當然對我來說是好消息,因為我可以完全聽懂他們的對話。也有碰到只會講葡萄牙語的產婦,於是他們就安排會講葡萄牙語的護士照顧。因此對於歐洲醫師來說,到其他國家工作並不是一件驚奇的事情,瑞士就有許多來自德國的醫師,或是來自波蘭的交換學生,也認為到其他國家工作是可行的,因此他們的問句往往是:「你將來會考慮在這邊工作嗎?」我聽了十分詫異,因為對我來說,交換見習只是短暫的拜訪,但對他們來說,卻是物色將來實習或是執業的參考,歐洲本為一塊大陸,國家的邊界並沒有那麼明顯。
我學到了什麼?除了我之外, 7月份還有兩位分別來自南德和瑞士的見習醫師, Simone和 Aline,他們幫助我適應這裡的規則和步調,尤其是我剛到這裡時,並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於是我跟著她們行動,在詢問病史時,適時地替我翻譯;而當碰到病人願意用英文溝通時,他們也讓我嘗試,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除此之外,我在這裡看到了更為多樣的手術類型,從 D&C、子宮頸環狀切片、內視鏡子宮切除、卵巢癌、乳房部分切除手術、尿失禁手術處理…… .等;產科部分則是跟了好幾台剖腹產及一次的自然生產,他們願意讓我這位亞洲學生刷手上刀幫忙,甚至讓我在剖腹產練習最後皮膚的縫合,深深感到受到信任和榮幸。他們並不會因為語言的障礙而放棄跟我解釋,也以同樣的態度和原則對待我,還有一位開刀房護士一邊耐心地教我脫手套不污染的
方式,一邊這麼跟我說: No one is born to be a doctor. 我聽了深受感動!儘管語言和背景差異甚大,但觀念卻是相通的!謝謝他們的諸多包容。
‧ 食宿
醫院員工宿舍,單人房,廚浴共用,二樓附有投幣式洗衣機和烘衣機。距離醫院很近,走路 5-10分鐘可抵達。附近有兩三間超市,走路可達,可買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及食物。網路:是唯一的缺點。宿舍沒有 cable供申請,宿舍和醫院也都沒有無線網路,醫院的電腦封鎖了很多中文網頁,因為管理者權限,也無法新增中文輸入法,且醫院離市區有一段距離,需要搭電車 20分鐘才能到,而附近也無網咖或速食店,十分不便。剛開始抵達蘇黎世時,實在很著急,因為無法用網路等於限制了許多事情,也無法和台灣的家人和朋友取得聯繫,所幸在同棟來自中國的博士生的幫助下,借得網路卡,得以使用網路。果然出外要靠朋友啊!
‧ 小插曲:瑞士人很注重生活品質,有些公寓甚至訂下了過了晚上幾點則不能洗衣服,以免噪音干擾睡眠。而沒想到,連煮飯的香氣也會干擾睡眠!某天晚上,我和同一層中國的博士生在廚房煮消夜,為避免聊天的聲音擾鄰,我們只留了一扇窗通風,結果,樓上的大嬸穿著睡衣跑下來和我們說教,一直用英文強調說,要懂得禮貌和尊重別人,晚上 10點到早上 6點不能煮飯,我一邊道歉的同時,一邊心裡頭卻有很多問號 (因為不管在中國或台灣,吃消夜是很普遍的事情 )。後來大嬸問了我在哪裡做事,提到了婦產科,加上我用德文開始回答她時,情勢突然有了轉變,因為她之前也在那邊工作,還教了我一些「瑞士德語」,告訴我這樣講病人會覺得更親切!最後還上樓拿了兩片巧克力給我們。我想,會一點德文還是很有用的!
‧ 旅遊交通:十分便利!瑞士的鐵路網是全世界最密的地方,連結各大城鎮,而火車鞭長莫及之處(例如:阿爾卑斯山的鄉鎮農村 ),還有郵政巴士接手,奏著威廉泰爾序曲的獨特喇叭音調穿梭在自然美景之中。價錢:也是全世界最貴的地方之一!因此得精打細算,充分利用各種複雜優惠方案,包括半價卡、月票、早鳥票、青年票…等,這些資訊往往都不會寫在同一個地方,必須多方比較才能找到屬於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因為是第一次來到歐洲,我也抓住這個機會,充分利用每一個假日,當一個稱職的觀光客。瑞士不大,加上白晝很長,透過網路各樣的資訊,我規畫了好幾趟一天來回的旅遊 (因為住宿頗貴,甚至比來回車票還貴! )。並在交換見習結束後,前往德國柏林,終於和睽違五年的德國朋友再度相見,實在是很開心!
‧ Social Program
在 7/9和 7/23,分別在伯恩 (Bern)和巴塞爾(Basel)辦了城市一日遊,除了城市導覽外,還安排品嘗瑞士道地美食,並透過此機會,和在不同城市、來自不同國家的交換學生彼此交流,是很棒的活動!
Bern 伯恩 2011.7.9
交換學生齊聚一堂,分別有瑞典、捷克、波蘭、法國、巴西、西班牙 …等不同國家,我
是唯一的亞洲學生。
再見瑞士,回到炎熱的台灣。
回到台灣三天後,大六的職前訓展開,醫院忙碌的見習生活又開始了。
想想不久前還隻身一人在歐洲流浪,已經習慣了吃晚飯時還有日照陪伴的光景;出門帶條
圍巾來適應驟變的天氣;包包裡還會放個空保特瓶,因為任何一座噴泉或水龍頭都可以掬
取生飲……
剛開始到歐洲時,因為語言 (德語)和生活習慣的陌生,往往處於被動的半接收模式,只
能擷取關鍵字,努力去猜其意思;或者是一群人吃飯時,往往只能禮貌性的微笑。幸運的
是,我遇到了好多貴人,他們幫助我一點一滴瞭解歐洲生活模式,包括柴米油鹽醬醋茶、
氣候、文化…等,我變得更為獨立,也更敢開口去詢問。每天的日子都過得很充實和規律,
早上到醫院上班,下班後到超市採購,晚餐自行料理;假日則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網,到
處去觀光。
這一切都彷彿夢一場,但我真的實現了!能在學生時代出國一趟,用尚未經過社會歷練的眼光來欣賞歐洲這塊迷人的土地,我
期許自己將來能繼續以此開闊的胸襟接納各種異同,並為下一次的學習和探險做好準備!
研習地點:瑞士 蘇黎世 Triemli Hospital
研習名稱:clerkship exchange program by IFMSA (SCOPE)
研習類別:研習交換
動機
在大一的時候,我曾經當過 contact person,接待過一位來自德國的交換學生,因此對於 SCOPE的交換見習計畫一直感到很有興趣。到了今年, 2011年,大五的暑假,一方面覺得自己已經有到醫院見習一年的經驗,又有曾經利用 SCOPE計畫的同學的大力推薦,再加上今年又是我生涯中最後一年的暑假,因此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去申請!
由於從大一開始我就開始持續學德語,首選國家當然是德語系國家,包括德國、奧地利和瑞士,一來是想學以致用,二來是能因此瞭解更多對方醫師和病人的對話內容。但是德奧一向是搶手的國家,而且只需要英文證明,需要很好的運氣才能抽到;瑞士則需要德語 (B1級以上 )或法語證明才可能申請成功;很幸運的,我剛好有一張 B1級的德語證明!
希望藉此交換見習機會,能夠見識到歐洲國家的醫院設備及醫病關係,因為台灣往往是移植美國或日本的經驗和腳步,對於歐洲國家較陌生;同時透過此計畫可以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交換學生,交流彼此的生活經驗和醫學訓練過程。
交換基本資訊交換心得與感想
學生姓名 黃聖娟
系級 高雄醫學大學五年級
學號 9501142
交換國家 瑞士
交換城市 蘇黎世
見習醫院 Stadtspital Triemli (市立醫院 Triemli)
見習部門 婦產科
住宿狀況 醫院員工宿舍,單人房,廚浴共用,二樓附有投幣式洗衣機和烘衣機。距離醫院很近,走路 5-10分鐘可抵達。網路:宿舍沒有 cable供申請,宿舍和醫院也都沒有無線網路。
膳食狀況 自理。中餐在醫院吃,有員工證,在餐廳吃飯有員工價;晚餐則自理,大部分是去超市買東西回來自己煮。
見習狀況 工作時數:平常日約莫八小時,週末可選擇是否值班 (12小時),若有值班,有 compensation。 語言:他們使用的為「瑞士德語」,和德國使用的「高地德語」完全不同。因此大部分還是使用英文溝通。 見/實習醫師 (Unterassistantentin)工作內容:詢問病史、家族史、藥物過敏史、簡易理學檢查等,之後將這些資料打成電子病歷;作 EKG、手術助手(拉鉤、電燒、抽吸等 )。若這些事情都完成後或是有空檔時,可詢問其他住院或主治醫師是否能跟隨其旁觀摩,多數的醫師都樂意教學。
接待人員 由兩位 LEO(Pascal和 Samuel)負責接待
抵達後,緊張又興奮的心情滿溢著……
但這樣的心情馬上就被澆熄了。
剛到蘇黎世中央火車站,穿梭的人潮顯得極為洶湧,我拖著沉甸甸的行李,四處卻望不到有人等著我的跡象,加上身邊沒有網路或電話卡可用,於是,我剛到蘇黎世的前兩個小時是在充滿慌張焦急的情緒下度過的。收穫是:丟了一件昂貴的大衣和辦了一張費率很高的預付卡 (問到了第三個人才給了我明確的資訊! ),不過總算是聯繫到了我的當地聯絡人 Pascal
註:Pascal當天剛結束期末考,太開心因而和同學聊天喝啤酒,結果睡著了……
正如旅遊書上所說的,蘇黎世是個時尚與悠閒氣息互不衝突的地方。最名貴的 Bahnhofstrasse(班霍夫大街)就離蘇黎世湖不遠,每間店面都是一個名牌,櫥窗裡的模特兒也顯得特別雍容華貴。湖邊和草皮上四處都是人,或坐或躺,完全不在意旁人的眼光,自在地享受和煦日照和粼粼波光。此時,已屆晚上 7點,日光卻依然在天空閃耀。
嗯,這就是歐洲的夏天。
接待人員
因為我的醫院接近蘇黎世市區,由兩位 LEO(Local Exchange Officer, Pascal和
Samuel)負責接待, Pascal主要負責抵達前的 e-mail聯絡事宜, Samuel則是協助我在醫
院和當地的生活事宜。
Samuel是個很棒的接待員,他除了協助我處理醫院的文件工作外,還讓我體驗到當地
學生的生活:去超市買東西、下廚料理、騎單車去看電影、逛市區等,這期間也幾乎都用
德語和我對話,讓我能多練習德語的口說和聽力。
醫院與見實習
外觀與硬體設備
一踏進醫院,裝潢以水泥壁、玻璃門和木板構成,色調是簡單大方的白色和木頭原色,
寬敞的大廳擺了幾張包浩斯設計感的桌椅,整體氛圍明亮舒暢,不若台灣醫院一貫菜市場
的吵嘈和慌亂氣氛,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我見/實習的部分是婦產科 (Frauenklinik),是院區裡的獨立建築,和其他科分開,共有六層樓。
一樓:辦公室、餐廳、產科 (包括護理站、待產病房和兩間 CS手術房)
二樓:手術室,除了 CS之外的手術都在此進行。
三、四樓:產後照顧病房
五樓:婦科病房
六樓:急診、門診、超音波室
‧ 見/實習內容
每個月的第一天是全院新進人員的共同說明會,結束後一群人來到人事部門辦理報告和識別證,拿到了識別證和櫃子的鑰匙後,換上院內制服,上工啦!
‧ 註:歐洲不分醫師護士,甚至是清潔人員,一律換裝院內的制服,那靠什麼辨別誰是誰呢?名牌!
工作內容:我們的工作包括詢問病史、家族史、藥物過敏史、簡易理學檢查等,之後將這些資料打成電子病歷;作 EKG、手術助手 (拉鉤、電燒、抽吸等 )。每個月都有不同見/實習醫師來報到,因此月初大家會協調好班表,避免某天大家都放假,尤其每星期有三天是手術日,工作量較大。若這些事情都完成後或是有空檔時,可詢問其他住院或主治醫師是否能跟隨其旁觀摩,多數的醫師都樂意教學。每天有 meeting兩次(早上 7點 45分或 8點 15分及下午 4點),交班新病人及手術過程。每天見 /實習醫師的工作時數約莫八小時,週末可選擇是否值班,若有值班,可 compensation相同天數。溝通語言:他們使用的為「瑞士德語」,和德國使用的「高地德語」完全不同。因此大部分還是使用英文溝通。也因為如此,要獨立完成詢問病史作理學檢查並輸入電腦有困難,我大部分都是去手術房幫忙,指令較為簡單。
住院:和台灣不一樣的是,這裡的婦科病人大部分是單獨來住院並接受手術,不若台灣病房家屬來來去去的雜亂和喧囂;而病房內還有一張桌子,中午用餐時間常可見病人齊聚在此一同用餐聊天。
門診:看診採預約制,有秘書替各醫師將名單和病歷預備好,醫師會拿著病歷親自去候診室請病人進來檢查間,如果有其他醫療人員在場,他們會說:「這是我的同事,她來自台灣。」病人和家屬也會禮貌性跟你握手。一個病人的時間大概有 20分鐘,產婦超音波甚至有 30分鐘的時間,這在台灣是不可思議的!但也因為有較長的看診時間,醫病關係顯得較為融洽,而醫師最後都會以一句:「那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的嗎?」收尾,讓人覺得十分貼心。
‧ 註:許多病人見到我這個亞洲臉孔的醫師,也不覺得驚訝。後來才發現瑞士人口組成之複雜,還有許多外來移民,我想居民早就已經習以為常了。
病歷書寫:台灣慣常複製貼上,瑞士也是!複製之前的診斷、複製有婦科或產科病人的固定格式,接下來就是填空。
醫事人員背景:瑞士本來就是一個擁有四大語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羅曼語的國家,因此瑞士人本身都會兩三種語言以上,而此地的外地移民不少,光在醫院裡就可見到許多不同國家的人,包括手術房的護士就有來自南非、台灣 (她已經來到瑞士 34年了)、德國、英國等地,當然病人組成也就十分多元化。常碰到病人一進來就問說:「能不能用英文講呢?」這當然對我來說是好消息,因為我可以完全聽懂他們的對話。也有碰到只會講葡萄牙語的產婦,於是他們就安排會講葡萄牙語的護士照顧。因此對於歐洲醫師來說,到其他國家工作並不是一件驚奇的事情,瑞士就有許多來自德國的醫師,或是來自波蘭的交換學生,也認為到其他國家工作是可行的,因此他們的問句往往是:「你將來會考慮在這邊工作嗎?」我聽了十分詫異,因為對我來說,交換見習只是短暫的拜訪,但對他們來說,卻是物色將來實習或是執業的參考,歐洲本為一塊大陸,國家的邊界並沒有那麼明顯。
我學到了什麼?除了我之外, 7月份還有兩位分別來自南德和瑞士的見習醫師, Simone和 Aline,他們幫助我適應這裡的規則和步調,尤其是我剛到這裡時,並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於是我跟著她們行動,在詢問病史時,適時地替我翻譯;而當碰到病人願意用英文溝通時,他們也讓我嘗試,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除此之外,我在這裡看到了更為多樣的手術類型,從 D&C、子宮頸環狀切片、內視鏡子宮切除、卵巢癌、乳房部分切除手術、尿失禁手術處理…… .等;產科部分則是跟了好幾台剖腹產及一次的自然生產,他們願意讓我這位亞洲學生刷手上刀幫忙,甚至讓我在剖腹產練習最後皮膚的縫合,深深感到受到信任和榮幸。他們並不會因為語言的障礙而放棄跟我解釋,也以同樣的態度和原則對待我,還有一位開刀房護士一邊耐心地教我脫手套不污染的
方式,一邊這麼跟我說: No one is born to be a doctor. 我聽了深受感動!儘管語言和背景差異甚大,但觀念卻是相通的!謝謝他們的諸多包容。
‧ 食宿
醫院員工宿舍,單人房,廚浴共用,二樓附有投幣式洗衣機和烘衣機。距離醫院很近,走路 5-10分鐘可抵達。附近有兩三間超市,走路可達,可買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及食物。網路:是唯一的缺點。宿舍沒有 cable供申請,宿舍和醫院也都沒有無線網路,醫院的電腦封鎖了很多中文網頁,因為管理者權限,也無法新增中文輸入法,且醫院離市區有一段距離,需要搭電車 20分鐘才能到,而附近也無網咖或速食店,十分不便。剛開始抵達蘇黎世時,實在很著急,因為無法用網路等於限制了許多事情,也無法和台灣的家人和朋友取得聯繫,所幸在同棟來自中國的博士生的幫助下,借得網路卡,得以使用網路。果然出外要靠朋友啊!
‧ 小插曲:瑞士人很注重生活品質,有些公寓甚至訂下了過了晚上幾點則不能洗衣服,以免噪音干擾睡眠。而沒想到,連煮飯的香氣也會干擾睡眠!某天晚上,我和同一層中國的博士生在廚房煮消夜,為避免聊天的聲音擾鄰,我們只留了一扇窗通風,結果,樓上的大嬸穿著睡衣跑下來和我們說教,一直用英文強調說,要懂得禮貌和尊重別人,晚上 10點到早上 6點不能煮飯,我一邊道歉的同時,一邊心裡頭卻有很多問號 (因為不管在中國或台灣,吃消夜是很普遍的事情 )。後來大嬸問了我在哪裡做事,提到了婦產科,加上我用德文開始回答她時,情勢突然有了轉變,因為她之前也在那邊工作,還教了我一些「瑞士德語」,告訴我這樣講病人會覺得更親切!最後還上樓拿了兩片巧克力給我們。我想,會一點德文還是很有用的!
‧ 旅遊交通:十分便利!瑞士的鐵路網是全世界最密的地方,連結各大城鎮,而火車鞭長莫及之處(例如:阿爾卑斯山的鄉鎮農村 ),還有郵政巴士接手,奏著威廉泰爾序曲的獨特喇叭音調穿梭在自然美景之中。價錢:也是全世界最貴的地方之一!因此得精打細算,充分利用各種複雜優惠方案,包括半價卡、月票、早鳥票、青年票…等,這些資訊往往都不會寫在同一個地方,必須多方比較才能找到屬於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因為是第一次來到歐洲,我也抓住這個機會,充分利用每一個假日,當一個稱職的觀光客。瑞士不大,加上白晝很長,透過網路各樣的資訊,我規畫了好幾趟一天來回的旅遊 (因為住宿頗貴,甚至比來回車票還貴! )。並在交換見習結束後,前往德國柏林,終於和睽違五年的德國朋友再度相見,實在是很開心!
‧ Social Program
在 7/9和 7/23,分別在伯恩 (Bern)和巴塞爾(Basel)辦了城市一日遊,除了城市導覽外,還安排品嘗瑞士道地美食,並透過此機會,和在不同城市、來自不同國家的交換學生彼此交流,是很棒的活動!
Bern 伯恩 2011.7.9
交換學生齊聚一堂,分別有瑞典、捷克、波蘭、法國、巴西、西班牙 …等不同國家,我
是唯一的亞洲學生。
再見瑞士,回到炎熱的台灣。
回到台灣三天後,大六的職前訓展開,醫院忙碌的見習生活又開始了。
想想不久前還隻身一人在歐洲流浪,已經習慣了吃晚飯時還有日照陪伴的光景;出門帶條
圍巾來適應驟變的天氣;包包裡還會放個空保特瓶,因為任何一座噴泉或水龍頭都可以掬
取生飲……
剛開始到歐洲時,因為語言 (德語)和生活習慣的陌生,往往處於被動的半接收模式,只
能擷取關鍵字,努力去猜其意思;或者是一群人吃飯時,往往只能禮貌性的微笑。幸運的
是,我遇到了好多貴人,他們幫助我一點一滴瞭解歐洲生活模式,包括柴米油鹽醬醋茶、
氣候、文化…等,我變得更為獨立,也更敢開口去詢問。每天的日子都過得很充實和規律,
早上到醫院上班,下班後到超市採購,晚餐自行料理;假日則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網,到
處去觀光。
這一切都彷彿夢一場,但我真的實現了!能在學生時代出國一趟,用尚未經過社會歷練的眼光來欣賞歐洲這塊迷人的土地,我
期許自己將來能繼續以此開闊的胸襟接納各種異同,並為下一次的學習和探險做好準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