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四年級蔡宜芳出國研習心得

研習時間:1000803~1000909

研習地點:瑞典 斯德哥爾摩

研習名稱:clerkship exchange program by IFMSA (SCOPE)

研習類別:研習交換

在卡洛林斯卡大學附設醫院的急診醫學部(Emergency Medicine)分為兩大部分─急難醫學(Acute Medicine)與急診室(Emergency room, ER)。在急難醫學病房方面又細分為內科與外科,在該院簡稱各為AVE1與AVE2,通常是急診室送進來經初步檢查過後需後續觀察的病患,該病房提供的照護相較於一般病房更為完善,因為我的指導醫師為心臟內科醫師,所以我早上主要待在內科病房(AVE1),該科病房主要是以心肺相關疾病的病人居多,病人其主訴通常為胸痛或呼吸困難,可能是心絞痛、心肌梗塞、急性肺阻塞等等。通常病人在被送入該病房後,待病情穩定一至兩天後,則會被轉診制其相關疾病的次專科或是轉回該病人的家庭醫師做進一步的照護。在下午,我則到急診室(ER),在急診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病人,從胸痛到外傷等等,也比較有機會可以做些實際的操作。

每天早上我大概早上七點自學生宿舍出發,搭公車在七點半抵達醫院與更換工作服後,急診醫學部在八點開始會有一個約十分鐘到二十分鐘的小型晨會,把他們認為比較有問題或有趣的案例拿出來討論,該部門更因為有我們交換學生,包含我與一名希臘學生,所以在晨會改用英文討論,讓我們也可以了解狀況。大部份瑞典人的英文都非常流利,特別是在瑞典要進醫學院更須非常用功,只是後來和幾名醫師聊到,即便對他們,用英文討論時可能還是沒辦法討論到很深入,可能可以把病例講得很清楚,但是就是少了母語那種熟悉感。我想我了解那種感覺,不過覺得他們還是太謙虛了。

晨會結束後,我們便開始到內科病房(AVE1)進行查房。在查房之前,我們的指導醫師會將當天較為特殊的病例挑出來,我們再用Google translate將病例由瑞典文(Swedish)轉為英文,以便在查房前對病人有一個全貌瞭解。在AVE1每天約有十五位上下的病人,有一名資深醫師(我們的指導醫師)與三到四名年輕醫師負責,年輕醫師可能是醫學院最後一年(在瑞典的醫學院體制為六年級)的醫學生或是到急診醫學部受訓的他科住院醫師,我們剛好碰到兩名利用暑假到該部工作的六年級醫學生,與一名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和另一名外科住院醫師。首先,該年輕醫師向資深醫師報告其負責病人之病情,查看相關的病歷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也會跟我們一起討論在此狀況下代表的臨床意涵、該做的處理,或是該給什麼藥與劑量,同時負責護理師也會加入並討論,了解他們照護病人時所觀察到的狀況,順帶一提在急診醫學部有許多男性護理師。因為有我們交換學生在場,所以他們都盡量用英文,讓我們也可以加入討論,或是如果我們有先行閱讀過該病人的病歷,指導老師也會讓我們報告病情。最後,我們再一同到病房看病人,詢問病人病史、做理學檢查,由於大部分的過程都是用瑞典語進行,我們只能在旁觀察,並在最後由他們跟我說明他跟病人溝通的過程及結果,但理學檢查時醫師也會讓我們實際練習,之後再由我們跟他們說明我們的解讀,像是該病房有很多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胸痛、是心肌梗塞的病人,因此我就藉此聽到很多次典型的囉音,更多了很多聽心音的實際經驗與如何判讀心電圖。

每天下午的兩點都會有一個到影像部的討論,我們通常有空就會跟去看,討論的病例都是較為棘手的,所以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再一次的,大部分的時候醫師們都試著用英文討論,讓我覺得融入的感覺又多了一些。

在下午時,我們主要是到急診室見實習,我在這裡看到了許多不同病人,從胸痛、暈眩、昏倒、骨折、跌倒、直腸出血、闌尾炎到腎臟癌等等,做了生平第一次digital examination、使用了生平第一次Doppler ultrasound來聽到dorsalis pedis artery血流聲、看到第一次如何完整施行ATLS,以及許多許多第一次,這都要感謝這些病人不吝讓一個生澀的醫學生在他們身上做檢查。此外,我也因此更了解瑞典急診體系的運作。通常一個病人若是自行來到急診室,會先經過護理師的檢傷分類,填寫一個檢傷單,之後帶至一個私人房間或布簾隔開的空間,等候醫師來進行問診檢查,然後再送進急診室的病房做進一步的觀察診療。若是由救護車送來,會直接先進到一個隔離開來的病房進行初步檢查,有一個ECG等等機器整合成一個操作平台,方便使用者操作,有獨立的電腦平台方便記錄與下醫囑等等,與獨立的藥物與消耗品櫃。在創傷檢查方面,依照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來進行分級,若是等級二或三的創傷,通常則直接被送到該院的創傷中心,不再送到急診室,該創傷中心統合影像部、外科與骨科,所以嚴重的創傷病人可以在此中心得到完整且迅速的照護。我在當院的急診室感到一種平靜的感覺,跟台灣總是人滿為患的情況差距頗大。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對急診有很好的分級,加上對空間和動線有更為完整的規劃與區隔。

在病房最有趣的觀察,無外乎是思考瑞典醫師的工作環境與台灣有何不同。瑞典醫師的工作時數是每週40個小時及值三天晚上的夜班,希望醫師能在最好的精神狀態之下給予病人照護,反倒是台灣總期待醫師能夠24小時待命,醫師工作時數非常長,生活壓力也很大。另外醫師的工作量也有相當大的差別,在AVE1內科病房,平均一位醫師每天照顧的是大概5 位病人,在台灣至少會是兩倍以上起跳。

在同事間的互動的觀察,我覺得他們彼此之間較為平等,像是不會因為是資深醫師就需要尊稱,也是直呼其名,拿我的指導醫師來講,我目測他應該在五、六十歲上下,但其他的年輕醫師或護理師還是叫他的first name,這讓來自台灣的我覺得頗為新奇。此外,在休息室內,設有咖啡機,有無限量供應的咖啡、熱巧克力等等多樣化的選擇,和食物販賣機,該院並提供其員工購買食物的點數。瑞典外食不便宜,所以有許多人會選擇中午自已帶便當,因此有了冰箱和微波爐,休息室內也有提供碗盤杯子與刀叉,並附設一台洗碗機。其休息室寬敞,也有舒適的沙發和餐桌,和一個小巧的陽台。我想一個舒適的休息室對於提高工作效率是頗有助益的。

在卡洛林斯卡大學附設醫院全院使用TakeCare這個電子醫療紀錄系統,它整合病人以往與現在的住院病歷、出院病摘與各種實驗室檢查與影像檢查結果等等,包含用藥劑量等等資訊接整合在系統裡面,所以要照護一個病人,你可以在系統找到所有所需的資料。另外瑞典醫師所需處理的文書作業較少,每當病人住院、出院需要書寫住院病歷、出院病摘時,多是由醫師利用聲控系統錄音存檔,再交由秘書建檔,平時醫師僅需電腦作業處理每日的進度病歷、排檢查,所有的資訊均在網路上相當容易查詢。

在卡洛林斯卡大學附設醫院每個病房內,一走進去的牆上皆掛有充足的手套、口罩、拋棄式罩袍、嘔吐袋與酒精性洗手液,並設有洗手台,床頭也有另一罐酒精性洗手液手,病房外也有再一罐,護理站外也有另一整套如同病房牆上的配置,供醫事人員隨時隨地自由的使用,不管是在醫師與病患見面握手後(在瑞典是一種禮貌與必須)或醫師進行完理學檢查和聽診,隨時可用酒精性洗手液消毒手部與聽診器,我覺得在感染防治這一塊他們做得很成功。

我在急診醫學部的最大遺憾是看到病人來來往往,卻沒辦法繼續追蹤他們的後續發展,我還記得在我見實習的最後兩三天,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因為右腰部出現一個大於拳頭的的突起,並感到疼痛,所以來到了急診。初步診斷是腎臟癌,後來她被排到影像部進行電腦斷層的檢查,隔天我到了急診室,再也沒看到她,我想她已經早被送到腫瘤科了。我永遠記得哪個畫面,當醫師告訴她可能是癌症時,她不禁哭了,當她的丈夫坐在一旁說不出話。

整體來說,我在這一次的見實習中,學習到了許多臨床知識,更有了許多機會去思考不同的面相。對於我來說,這是在斯德哥爾摩開始我的見實習生涯,是一個里程碑,也對於以後的見實習思考模式產生許多的塑造,更了解到對於在醫院學習,想要更加成熟,必須更加主動,自己去尋找機會增加實作經驗。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卡洛林斯卡大學附設醫院作為見實習機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二李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