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三陳映羽


 學號:101020036 姓名:陳映羽
 人文社會科學院醫社系國際學術交流補助心得報告

DAY 1 香港中文大學(2014.8.19)
耳畔傳來即將抵達香港國際機場的廣播聲,俯瞰整個香港島,大樓林立、街道擁擠,每棟建築物都像一塊塊的小積木,整齊緊密的排列著。曾聽說過香港國際機場很大,但沒想過從閘門到提領行李的地方竟然遙遠到需要搭乘旅客捷運,出關後隨即搭乘機場快線與接駁公車來到下榻的飯店,便捷的交通與講求效率的服務態度讓人為之讚嘆,一路上也看見許多為了因應地狹人稠,政府與志願團體興建的眾多公共屋邨,出租給低收入的居民,相當於台灣的國民住宅,而隨著人口的不斷成長與公屋無障礙空間改善,公屋類型也一代代的翻新。不過,看著平均四五十層樓高的公屋,突然覺得能住在台灣的透天厝裡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短暫休息之後,我們與中大社工系的李翊駿(J.J.)博士會合,前往參訪行程的第一站:香港中文大學。走出港鐵東鐵線大學站,放眼望去是一座又一座的山,遠方的山頭依稀看的見幾棟小積木似的建築物,而這些視野所及的地方全是中大的校區範圍,不僅校地廣大,連學習資源也相當豐富,一個大學裡便擁有六座圖書館,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館藏許多中國語文及文學類的書籍,也有哲學相關的藏書;聯合書院胡忠多謀體圖書館顧名思義則是以影像傳播、數位媒體為典藏的空間;而建築外型最具特色且館藏最豐富的大學圖書館則有各式各樣的書籍與舒適明亮的閱讀空間,也規劃有整面牆的「書寫力量」區,我相當喜歡這個設計概念,一來可以提供學生背誦詩詞與討論思考的書寫空間,二來也提供一個資訊分享的平台。

位在大學圖書館一樓的大學展覽廳更是收錄了許多關於九大書院的歷史與沿革,每個書院都有各自的活動、集會空間,師生共膳的飯堂也遍佈校內,六座圖書館中便有三座位在新亞、崇基、聯合書院三大書院始祖的院區內並依其命名、管理,各院學生會也都會定期舉辦許多院際活動,凝聚院生的情感,而九大書院也分別針對各院屬性提供各種類型的通識課程,學習資源相當充足。參訪當天正好是中大新生訓練的日子,行經學生餐廳時看見院生們正在進行團體默契的活動,臉上的笑容與自信顯現出對團體的認同與參與活動的高意願。因為自己本身曾是高醫舊書院體制下的院生,也是新書院體制(全校書院制)下的生活助理,橫跨過兩個體制間,切身感受校方與院生間的衝突與磨合,也讓我重新思考「何謂書院教育的精神與目標」以及「書院教育的形式為何」,看到中大書院如此蓬勃多元的發展,不禁有些羨慕與佩服。然而,自己也相當明白兩校的政府經費補助是多麼的懸殊,以及書院發展脈絡的不同,從四十人菁英書院直接發展成全校書院制,巨大的變革勢必為高醫書院帶來許多挑戰與反對聲浪,但仍期盼高醫能在現有資源下,發展出更全人、多元且活潑的書院環境,而不僅是受限於評鑑的框架下,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上至院長下至學生們都應共同面對這個問題並做出討論,校方切莫堅守己見或者以規劃者之姿認為身為實施者的生活助理無權對活動提出建議或更改;學生也應平心靜氣,秉持尊重師長的態度予以溝通、協調,誠心且放低姿態的提出建言。

走出生活舒適圈,看見世界更多的小角落,更加體會「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台灣已經是大學生滿街跑的年代,香港則是僅約三成的大學錄取率,剩下的學生不是投入就業市場就是前往海外就讀,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學生所承受的壓力與競爭力完全不是身在台灣的學生所能想像。此次中大的參訪,讓我更加看見自己所處環境的過度安逸,以及自身能力與知識的不足,警惕自己應更加重視學習這件事,並時刻提醒自己將眼界放寬放遠,城牆外的世界是如此之大,不應將自己侷限在原地,是時候讓自己的學習態度與能力更上一層樓,而中大教育環境的衝擊也讓我聽見自己心中的聲音:「我要努力往資源更多的地方邁進」,放遠目標,勇敢接受挑戰,然後付諸實行,最重要的就是─透過不斷的學習與精進,培養自己的自信心。

DAY 2 則仁中心(2014.8.20)
香港扶幼會(SOCIETY OF BOYS CENTRES)共有四間院舍與三所群育學校,專門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特殊教育與院舍服務,第二天參訪的則仁中心,則屬於扶幼會的院舍之一,舍友的入住途徑主要有兩個部分:社工轉介與學校、教育局輔導員轉介,服務以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改善行為問題、提升生活及社交技能、提升自信心、增加學習興趣與能力與培養正確價值觀為目標,也致力於強化舍友的家庭功能,促進親子間的關係建立,以利於幫助舍友回歸主流社會系統,成為對社會負責及有貢獻的人。

則仁的五常法教育(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常自律)相當完備,規範舍友的日常生活並使其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院舍內到處是生活規範的標語,一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二來也使院舍生活更加整潔且融洽,其實五常教育便是一些生活中的禮儀規矩。
參訪途中遇見一位中心的小朋友,雖然有些羞澀,但還是禮貌的向我們打招呼,中心老師說則仁的孩子最大的特色就是「頑皮」,如果身在主流學校,他們會是老師與同學眼中的麻煩分子,但則仁中心始終相信人與環境是可以改變的,愛因斯坦曾有句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能力來判斷一條魚有多少才幹,牠會終其一生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所以中心致力於提供舍友們不同的教育資源,像是表演藝術、企業合作、社區義工服務、幼獅學習行動計畫等等,以回歸主流學校與家庭為主要核心增加各方面的效能提升訓練。不僅以上的活動,近年來扶幼會也增加了讀寫發展服務與學校支援服務及小學輔導服務:讀寫發展服務除了提供讀寫障礙兒童及其家長一系列的訓練,也透過多感官活動讓孩子快樂學習,並加強其自學能力;學校支援與小學輔導服務也致力於提升學童的「抗壓力」,改善學童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問題。

扶幼會利用環境介入的方式,除了倡議社會人士接納身處不利環境的孩子,也積極開拓服務資源,發展不同的服務模式,讓我覺得更可貴的是服務同仁的覺知與共識─不管是中心學校或者院舍都只是提供這些需要幫助與輔導的孩子短暫的學習、居住空間,一旦孩子的困難或問題獲得解決與改善,最終還是要回歸家庭的,所以則仁中心定期也會舉辦家長培訓課程及親子活動,讓支援從家庭開始,協助家庭回復其應有的功能,避免使家庭過度依賴中心。
反觀台灣社會工作領域,一線的社工人員往往身處社會下游承接上游產生的問題個案,除了使社工同仁工作負擔日益加重之外,也使得部分家庭或個人長期依賴社會資源,則仁中心為孩子與家長提供的服務,可以說是案主自決與充權案主的良好模範。

DAY 3 香港盲人輔導會(2014.8.21)
盲人輔導會總部位於政府的石峽尾邨,因為時間充裕,所以在參訪輔導會總部之前,J.J.博士帶我們到總部附近的石峽尾邨服務設施大樓參觀,從窗外望出去可以看見隔壁新建的一幢幢公屋,居住環境和設備都相當良好,而服務設施大樓則設置許多政府的社會服務機構,像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石峽尾公共圖書館等等。順帶一提,社區公共圖書館的規模和品質就像書局一樣,叢書分為成人與兒童區,每本書籍都加工一層白色的外包裝書殼避免書籍的毀損,J.J.博士說光那層包裝外殼要價就比裡面的書籍還昂貴,可見香港在公共資源的使用與維護上相當用心!

熟悉附近的環境之後,我們抵達目的地─盲人輔導會,行政經理的簡介讓我們了解輔導會的「一站式服務」,從一般大眾的視力保健、視聽障人士的輔具使用到弱智盲人長者的養老安置,輔導會皆擁有全方位的服務資源。服務項目可分為復健服務、眼科及低視能服務、無障礙設施及輔具儀器服務、就業服務、教育及社區支援服務、院舍服務等六項。其中有幾項服務讓我感到相當新鮮且特別,首先,是復健服務開授的家政科課程,參訪當天正好有專業訓練人員一對一的在一旁協助學員使用電鍋,教室完全仿照香港住宅內的廚房空間設計,讓學員可以透過多次的學習提升生活技能,以能夠照顧自己生活起居為目標。

再者,是無障礙設施及輔具儀器服務中心的「摸讀地圖」和「引導徑」的設置,本中心由香港暢道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其中,積極開發許多無障礙設施,致力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完善的無障礙生活環境。除了規劃與設計無障礙設施之外,公司也進一步推行公眾教育與宣傳,透過講座說明各種無障礙設施的用途、使用方法與設計理念,也舉辦公眾人士模擬視障的相關活動,親身感受視障人士面對的困境與需求,使的視聽障人士與無障礙設施能更有效地融入社會中,畢竟,歧視與標籤經常是因為不了解而萌生,而接納和尊重則會因為了解而開始。

除了各式各樣神奇的輔具供視障人士使用之外,還有許多教育資源例如:中央點字中心出版的各式點字書、訊息無障礙中心提供的電訊數碼視障人士圖書館服務,收聽錄音書、雜誌和每日報章更成了許多視聽障人士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最特別且新穎的資源便是口述影像服務,透過電影、表演藝術、參觀等活動提供,協助視障人士融入社會,使他們也能平等參與文化活動,甚至在某些電影製作及發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使該公司發行的電影光碟中能加入口述影像的聲道,連電影光碟的借閱外殼上都能有點字供視障人士辨認,我認為這是香港在盲人服務領域相當有突破的服務。期許台灣也能朝這樣的目標邁進,讓視聽障人士也能享有與一般人同等的求知權,正因為環境的不友善對他們造成障礙,政府更該致力於消弭有障礙的生活環境,避免視聽障人士成為社會的弱勢,使他們能夠照顧自己、發揮所長回饋社會,這才是實質的平等。

DAY 4 靈實醫院& 靈實長者地區服務─建明中心(2014.8.22)
時光飛逝,香港參訪交流也步入尾聲,短暫四天的異國體驗因為不停的觀察與學習而顯得漫長充實,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位於山腰上的靈實醫院,社工姑娘全英文的紓緩治療簡介是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不斷在濃厚的廣東腔調中尋找熟悉的英文發音。停留在靈實醫院的時間雖然很短暫,卻也足夠讓我們了解院內的臨床專科服務,其中,讓我頗有共鳴的部分是療養服務與老人及復康科,因為前半個暑假申請了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的見習機會,所以對於老人養護及長照服務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不同於彰老,靈實醫院的服務更加全面,涵括了許多專科門診與專職醫療服務、診斷的部分,也有臨床心理師和醫務社工師駐院提供哀傷服務與解決院民經濟問題,可說是提供長者從生理到心理的全套式服務。

在醫務社工的部分也有很特別的地方,像是醫務社工的來源就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醫院管理局所雇用,另一種為社會福利處所雇用,前者通常實務經驗較豐富且工作穩定;後者工作不穩定,有固定的轉換調職期,可能僅停留在醫務社工數年即轉換跑道,通常資歷較不足且缺乏實務經驗,而讓人訝異的是,後者竟然才是香港的公務人員。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香港的社工師可以提供諮商服務,台灣因為心理師法修法的緣故,明定社工師不得提供諮商服務,僅能著墨於團體工作抑或是輔導,這讓香港社工與台灣社工相比之下顯得更具地位與專業。

在香港的最後一站─建明中心,接觸到許多充滿活力的長輩們,靈實長者地區服務就如同台灣的長青中心,提供長輩活動與學習的平台,特別的是服務對象為五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整整比台灣服務的長者小十歲,一問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些介於五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長者都將成為中心的義工,透過服務他人讓這群長者自我肯定並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中心也致力於支援獨居長者的服務,發掘並聯繫區內的獨居長者,其中也與大樓管理員或者鄰居合作,推廣守望相助的精神,鼓勵隱蔽長者(註:與社區鮮少互動並產生脫節的,不等同於獨居)參與社交活動。看著中心公告欄滿佈的活動資訊與健康促進宣導,再看著中心長者們臉上洋溢的笑容,能夠讓長者們自願來到中心學習並加入會員,讓我實在佩服靈實基督教協會多元化且跨專業的服務。

總結─
四天的參訪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回到台灣像回到另一個世界,少了高樓林立,少了擁擠的人潮,少了大腦難以解讀的廣東話,少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剛踏入台灣的擁抱,同伴們便開玩笑說:「台灣真的是開發中國家呢!」四天的知識轟炸和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讓我做了短暫的異國夢,然而回到台灣,一切都將回歸現實,沉澱一路上的種種,有衝擊有憧憬,體會蠻深刻的是香港的貧富差距,一海之隔的香港島與九龍島是兩種不同的風光,行人的穿著打扮也迥然不同,香港人對於階級的重視程度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我之於香港是個過客,始終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品嘗這塊土地的文化與社會資源,看見別人擁有,反思自己不足,我想這就是參訪的目的吧!香港的社會工作型態與資源的豐富程度固然值得學習,但台灣與香港畢竟是兩塊不同溫度的土地,不同的歷史脈絡發展出不同樣貌的社會,所以並非能夠全然移植,擷取部分精華補足空缺,相信台灣也能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社會工作方式。

留言

Unknown寫道…
不好意思>< 我的名字是陳映「羽」,不是「語」喔!啾咪~~~ ^___^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二李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