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三陳佩萱
香港學術交流心得報告
醫社三
101020011 陳佩萱
一、學校與機構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於1963年,為研究型綜合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蹈厲奮發,志在千里。中大師生來自世界各地。有廣大的本地和海外校友組織,聯繫身在世界各地的中大畢業生。中大是香港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學,宗旨是培育既具專精知識又有處世智慧的人才,特色包括靈活學分制、書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並特設通識教育,以拓寬學生視野,及培養綜合思考能力,使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成為出色的領袖人才,貢獻社會。
在發表研究成果方面,中大的成績粲然可觀。無論在專門領域的學報,還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期刊,如《自然》、《科學》、《刺針》,都可見中大學人的文章。書院制是中大特色,在本港大學中獨一無二。現有的成員書院計有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和逸夫書院,和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它們與大學相輔相成,提供以學生為本的全人教育和關顧輔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凝聚學生對書院和母校的歸屬感。
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於1974年9月投入服務,主要開辦小三至小六級別特殊教育課程,在同年十月二十八日由前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揭幕禮,學額共165名。學校於1983年完成擴建中學部校舍工程,增設中一至中三學額120個。亦於2009開辦新高中課程,首批中六學生於2012年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則仁中心學校為本港七所群育學校其中之一,專為具學習障礙、過度活躍、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而設的特殊學校。透過剪裁的課程、個別輔導和個人及社化課程讓學生重新學習,與人相處之道及建立應有的學習態度。
香港盲人輔導會,自1956年成立以來不斷為視障人士提供其所需服務,並不斷創新及拓展,以增加服務之全面性,現今服務範圍包括:眼科及低視能服務、復康及職業訓練、教育支援、就業輔導、輔助儀器諮詢服務、資訊科技應用、多重殘疾視障人士復康及視障長者院舍服務等。隨著社會進步,視障人士對服務的需要正在改變中。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以專業精神,團結視障人士,為創造平等參與及締造共融無障礙社會而努力。
基督教靈實協會(簡稱「靈實」)早於一九五零年代誕生。今天,靈實的服務已遍滿整個將軍澳,六十多年來,靈實見證了香港不同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靈實由一群外國宣教士創立,是一所非牟利的基督教醫療及綜合社會服務機構。前身為將軍澳區醫援會的靈實,早於1950年代初,當香港政府把來自中國內地而暫時棲身於摩星嶺的七千名難民徙至調景嶺時 (即現時將軍澳附近),已在該地開展醫療救濟工作,並於1953年正式成立,服務香港市民已逾六十載。
過往六十多年,靈實經歷了許多不同的轉變,時至今日,靈實已由提籃施藥、石上診療發展至現今提供醫療、長者、復康和家庭服務的綜合社會服務機構,服務更遍佈整個將軍澳區,並逐漸擴展至西貢以及東九龍等其他地區。靈實的口號是「以愛心服事關懷」,以無私的愛心去服事有需要的人士。
二、感想與學習心得
在香港交流參訪的四天三夜裡,像是經歷了一趟奇幻旅程一般,由於是第一次出國而且還是學術交流,所有的一切在眼裡都是驚奇與驚嘆,第一天拜訪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地佔據一座又一座的山頭,我想這應該才是所謂的「大」學,不過最令人讚嘆的或許是他們的書院制度吧!並非為了設而設,而是有其歷史淵源,每個學院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是依照自己在學的科系所編列,除了系以外,藉由書院更達到了相互交流與學習的目的,且他們的校園裡有六座圖書館,校園資源豐富,讓學生在學習之於有更多有利的協助,由於我們抵達之際正好是他們新生訓練的時間,也可以見到許多學生在校園裡舉辦各種活動。第二天我們來到了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由於是暑假期間,依照他們的方式,是會希望讓小朋友都回家裡和父母相處,畢竟也不希望孩子產生排斥,或是父母對於責任的推謝,除非是家裡有非常狀況的小朋友才會在家中心度過假期,在參訪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心老師及社工對於這些孩童的關心與照顧是無微不至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對應法則,由於共同生活的家電或開關眾多,他們會在物體本身及開關貼上對應的顏色標籤貼紙,這樣不僅不會造成重複開關的困擾,也可以讓孩子們一眼找出自己想開啟的開關,真是一舉兩得的巧思。
第三天我們來到了盲人輔導會,在盲人輔導會中我感受到了台灣與香港對於盲人的服務落差,在盲人輔導會,他是屬於「一條龍」的服務模式,從眼科檢查到後續的盲人器具或是庇護就業,統統能在這裡尋得協助,且該棟建築物中的無障礙設施也非常完整,即使是第一次來到這裡的身心障礙者我相信也不會對他們造成太大的不便,我們還體驗了許多關於視障者所使用的器具,各個設計都讓人佩服,我認為台灣在身心障礙這一塊還需要下許多功夫,因為我們時常會有走到一半就消失的導盲磚,一點都不友愛的無障礙廁所,坡度像溜滑梯一般的無障礙坡道……等,不過他們目前在推動的導盲犬,在台灣倒是起步得比較早,現在公共場所幾乎隨處可見導盲犬可以進入的標誌,其實不僅是視障者,對於身心障礙者我們都應該有更多的同理心。最後一天,我們參訪了基督教靈實協會的靈實醫院和健明邨靈實長者地區服務,在之中我看見了類似於台灣醫療服務與社區的作法,在靈實醫院裡病房的名稱都是依據聖經的內容所分類,例如:快樂病房、希望病房…等,其中快樂病房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安寧療護,像是高醫的心圓病房,為的都是讓病末生命將走像盡頭而放棄積極治療的病人能有好個好的生活空間及照護,度過剩下的生命;而他們的長者地區服務其實就類似於富民長青中心,都是一個可以讓老年人交朋友、學習、放鬆自己的地方,我想有這樣的服務中心,可以讓現正人口老化日趨增加的長者們生活更多采多姿,而不是呆坐著服老。
我想若非透過這樣的方式體驗香港的校園、機構與文化內涵,始終無法拓展自己的視野,而將自己困於高醫之中,因此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得以學習和增廣見聞,也希望這些經驗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並在我服務他人的同時能有更多反思的層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