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三陳沁瀅

香港學術交流團                    101020007 醫社三 陳沁瀅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系上所舉辦的國外交流團,前往交流的也是一個我相當陌生的城市─香港。這次交流主要參訪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香港盲人輔導會以及靈實醫院及其附設之建明(長者地區服務)中心。
  第一天我們前往了香港中文大學,隨行的李翊駿教授說香港的大學錄取率十分低(和台灣的高錄取率、大學生滿街跑現象相差甚遠),所以更不用說是這間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學了,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學校。香港中文大學寬廣的腹地、天人合一的海景以及校內搭巴士的景況讓我大開眼界,另外讓我非常深刻的是他們的書院體制,不僅規畫的十分完整,九個書院也各有各的特色和發展理念,而每個學院內的圖書館藏書也大多較偏向其書院的性質,高醫現在的書院和其相比完全可說是小巫見大巫。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內的建築看上去就像藝術品一樣,裡面的裝潢和擺設沒有一般大學圖書館那種令人感到擁擠和壓力的氛圍,反倒是讓人有種舒適的感覺,階梯式的純白色座位配上綠色系的鬆軟坐墊,很適合在上了一整天的課之後來到這邊坐下來冥想放鬆。
  第二天我們參訪了香港扶幼會旗下的則仁中心,它是屬於非營利的民間機構,歷史算是非常悠久了。它們提供了不少服務,其中包含非院舍及院舍服務,前者包含寄養服務和兒童之家,而後者囊括的內容就比較多,其中也包含這次的重點─男/女童院,這邊是專收由主流學校轉介而來、家長申請或是由中央統籌轉介系統(CCRM)安排的男童,而他們大多都是過動或是讀寫障礙學童。他們集中住在則仁中心內團體生活(就像我們的宿舍一樣),白天時間就到一旁的群育學校上課,下課後回到院舍內則依照規定的時間安排進行不同活動。則仁中心的曾小姐強調他們很注重學童與家人的相處,因此中心內的學童是有假日可以回家的,這和我最初對院設服務的刻板印象不太相同。另外,「短期」的學生在進入群育學校後若是行為有改善是可以回到原本的主流學校內繼續上學的,但是「長期」的學生則無法,離開群育學校後必須自己尋找可就讀之學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他們的院舍內有唯一一間房間比其他房間來的舒適和自由,曾小姐向我們說明那是整個中心內表現最好的四個學童才可以入住的房間,我想這也是一個很棒的方法,可以藉此讓學童學習自主、自動自發。
  後來李翊駿教授順便帶我們去看看附近的公共屋,公共屋就像是台灣的國宅,但是整個架構、理念、目的都和台灣國宅相去甚遠,而且香港有將近一半的人都居住在公共屋內,而且有很多其他的社會福利單位也都會設置在公共屋內,像是圖書館等,方便住戶使用。當我站在人行道上抬頭看著香港的這些公共屋,較舊型的公共屋外每個窗戶伸出一根根長竿,上面晾了五顏六色的衣褲,而較新型的公共屋則是有ㄇ字型鐵杆架設在每個窗戶外方便住戶晾乾衣褲,這樣天空混合著各色衣褲的景象映入眼簾,真是讓我不禁會心一笑。
  第三天我們在陰雨中來到了香港盲人輔導會(難怪我在來的途中看到了比其他地方更完整的導盲磚和兩三位盲人),香港盲人輔導會是一整棟10層的綜合型大樓,其中包含普通眼科、低視能門診,也販賣一些視障者的輔具。我認為這種大樓的功能性非常完善,視障者來到這邊就可以得到許多不同的服務。每一層樓都有不同的領導人員帶領我們參觀,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並實際看到「接觸手語」的應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各式各樣的輔具,其中包含專為視障者設計防止杯中液體溢出的測量儀器、各類導盲杖、盲人專用手表、西洋棋、日曆等等,更特別的是在一般DVD中加入旁白(但卻完全不影響影片流暢度)方便視障者「觀賞」、線上的發音新聞、一本本的點字書,都讓我們看了驚呼連連。
  另一個很特別的是「家長資源中心」,這是一個可以培訓視障孩童父母相關技能的資源連結,讓視障孩童父母可以對於自己的孩童有更多認知。
  第四天我們則是來到了靈實醫院,它是以舒緩治療(類似台灣的安寧療護)為主,是基督教靈實協會其下的醫療服務單位之一。在這邊我們參觀醫院內部,看到了他們的「盼望病房」(1C hope ward),則是類似高醫中和醫院內的心圓病房,是專門提供給臨終病人的。這趟醫院參訪讓我徹底了解醫療體制的不同,像是在香港這邊的社工和病床比是比台灣高上很多的,且大多病人是由其他醫院的急診轉來,而他們因為費用較其他私人的醫院低上許多,進而產生病人不願意出院的現象,於是住在靈實醫院盼望病房內的病人是需要不斷評估的,若是情況好轉就必須出院,而且大多數病患也都不會在病房內逝世,大多仍是會回到自己家中。另一點和台灣不同的是,病人的家屬是不被允許陪同病患在病房內過夜的,因此家屬在病床邊等到睡著的情景在這裡是永遠看不到的。
  之後我們前往靈實長者地區服務─建明中心,這是一個非常類似高雄富民長青中心的長者服務中心,這邊有許多服務及運動設備提供給在地長者,也有很多社交、康樂、支援性及互助性活動等,長者們只要付小額費用就可終身成為會員,享用這邊的服務。另外我們友看到一個不熟悉的名詞─「隱蔽長者服務」,中心人員吳小姐向我們說明他們會透過大樓鄰居間相互通報而得知一些和社會脫節的長者並且給予關懷或相關服務。

  這次香港學術交流的行程讓我看到了很多香港和台灣在社福方面的不同、也包含很多社工專業用詞上的差異,更是讓我走出高醫,看到很多自身的不足及待改進之處,當然台灣抑或者是高醫也是有被讚揚的部分,希望我們可以用自身微薄的力量去持之以恆。短短四天的旅程,用自己的眼睛看見和自己不同的物事、用耳朵聽見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永遠鞭策自己要不停進步、不斷向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牙醫五 游智傑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