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二陳逸佳

國際學術交流補助心得報告
                          醫社系陳逸佳(101020013)
   
    這是我第一次造訪香港,也是第一次與學姊、同學、老師一起到國外參訪,出發前的心情非常興奮,因為再也不用只是透過旅遊節目或是其他媒體認識這個地方,更能親眼看見、體驗這裡的文化,也能藉此驗證自己對香港的想像或突破一些刻板印象。
    第一天我們造訪的是位在山坡地上的香港中文大學,由於校區廣大,我們一行人藉公車接駁到達目的地。候車時,看到對面的草地上佇立著「崇基」兩個如同公共藝術般的立體大字,不禁好奇問起它的來由,才發現原來這是中大特有的書院制,而「崇基」是其中一所書院的名字。高醫也有書院制,但看到中大書院的完備與成熟,不禁覺得我們真的是小巫見大巫阿!各書院不僅提供及辦理各書院特殊的活動,更有獨立的圖書館、獨立的餐廳、活動空間,甚至是球隊等等。我覺得空間的獨立性不僅能區別不同的團體,也可以提供給團體很大的歸屬感。像是畢業的學長姊仍會懷念當年的系辦、當年的社辦,當年一起辦營隊、一起走過的地方,這應該是高醫做不到的吧!也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除此之外,中大的圖書館有六間 ,因著與我們同行的是中大的名譽教授,我們得以進入館內參觀。圖書館的規模及豐富的藏書令我們目不暇給,不僅有圖書、影音設備,還有其他特別的媒材。我們也看到學校提供了很多休閒或討論的自主空間給學生,在另一天順道參觀香港城市大學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校園的氣氛是不受拘束且輕鬆的,我覺得這樣的學校型態比較符合我心目中「大學」的形象,應該是一種不僅學術自由而且還能讓學生有機會、有能力自我成長的地方吧!
    第二天我們參訪的是香港扶幼會的則仁中心。這是個很特別的機構,有點類似是台灣的特殊學校結合兒童之家,讓較不同於一般的學生集中上課,也有宿舍集中管理,但只專收缺乏家庭照顧,有行為或情緒障礙的男生,他們稱為群育學校,這對我也是新的概念。個案在中心從接案、設定工作計畫、辦理個案研討會、回歸主流檢討到結案,都有完善的規劃,強調用環境改變他們,使他們能夠回歸主流學校。我覺得這對小學、國中男學生而言,是一個很不錯的教育體制,也能有效改善他們的行為或情緒適應能力。因為其中很多學生都有閱讀障礙,導致他們學習動機不強,透過不同的教養方式,不讓他們因為被原本所處的環境限制或排斥,反而能給他們一個適合他們的環境,用不同的方式讓他們學習,算是一種因材施教的表現方式吧!
    第三天我們參訪的是香港盲人輔導會,那真是個驚喜不斷的地方!那裡不僅是眼科診所,提供視聽障者手語學習、定向學習,也為視障者提供職訓。我們看到了很多為視障者所特別設計、製作的輔具,或是遊戲卡牌,或是生活上的小輔具,許多第一次看見的東西都令我們嘖嘖稱奇,頓時覺得視障者在香港真是太幸福了!甚至是每天的新聞都有專門的語音播報系統能讓視障者「看見」每天的大小事件。我們看到了盲人輔導會在為視聽障者的服務上挹注了很多資源,才能呈現這麼多成果,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方面也發現自己對視聽障方面的知識非常不足,應該要更主動吸收這方面的知識。而在台灣,無障礙設施雖然有日漸增加,為障礙者增加便利性,但有很多設施仍是障礙重重,像是時常能看到導盲磚的路線半途中斷、紅綠燈及手扶梯沒有聲音提醒視障者、道路路面不平使輪椅使用者行動更不便。在香港可以發覺他們的基礎建設對障礙者的的障礙較台灣少。此外,盲人輔導會才剛開始發展導盲犬的使用及教育大眾導盲犬的觀念,我們也交流了導盲犬在台灣的發展經驗。
    第四天,我們到靈實醫院及其長者地區服務的健明中心參訪,當中的所見所聞也很值得學習。他們的緩和醫療和高醫安寧療護的心圓病房如出一轍,經老師的解釋才發現原來當初是向香港學習的,但當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另外,他們關於家人住院的概念和我們是非常不同的。在台灣,我們一人住院就如同全家住院,家裡的大大小小都會輪流探病、照顧,或是請外籍看護照顧生活起居。若兒女都不願照顧,可能還會被人說是不孝;但香港非常注重感控,每天探病時間只有三小時,病人的生活輔助也會由護士或照顧員幫忙,避免外人感染。而長者地區服務對我來說更有親切感,因為在大二修習社區工作後,有實際下社區的經驗,坐落在社區中的建明中心,服務的是五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就像我在台灣的長青中心看到的,長輩們聚集在一起上課、運動,還有其他服務都還蠻相似的。其中有個「隱蔽老人」的服務很特別,是社工主動到社區中關懷與社會脫節的老人,我覺得這個服務也適用於台灣,許多獨居老人缺乏社會互動,久而久之就與社會脫節、避不見面。雖然可以藉著主動出擊去關懷長輩,但營造一個適合長者生活、社交、不歧視老人的環境才是更能避免長輩隱蔽的長久之計吧!

    四天的行程很快就結束了,很感謝為我們安排行程的老師,這次旅程的目的雖說是交流,但更多的是我們從那裡學到、看到我們所欠缺的。看到別人的好就會想要檢討自己,常常會想拿高醫跟香港的大學比較,或許是因為高醫大部分科系都比較偏向醫學,而我們參訪到的學校都是一般大學,風氣當然不同;高醫附院和靈實醫院的差異也可以看出港台民眾就醫態度上的不同。除了行程安排上參訪、學習到的以外,在香港的這四天,看到他們有便捷的港鐵、到處都佇立著高聳的公屋、琳瑯滿目的精品店、從英國殖民時期使用到現在的叮叮車……等,雖然我們都用繁體中文,但文化上真的有很大的差異。一方面因為歷史背景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人進入香港後造成極大的社會變遷,也漸漸發覺為什麼這幾天我們接觸到的香港人的服務態度都這麼差……。一個地方的文化如果不被尊重,甚至是被強制改變、被外來者破壞,應該很難說服當地民眾該尊重外來者吧!能生長在台灣、安逸的長大,對比起他們年輕人的買屋壓力、生活壓力,台灣的年輕人的確幸福很多,至少台灣與香港比起來還是一片比較自由的土地。這次旅程收穫很多,也啟發我更多的來反思自己的生活、更多的反思台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牙醫五 游智傑

醫學系 林默涵-科隆大學交換實習

醫學系七年級李旻珊出國研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