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醫一吳佳靜出國研習心得分享
一、 見習部分
在網路申請Austria AMSA的時候,針對見習的部門,一位學生至多可以填寫四個志願,我這次被分配到的“小兒外科部門”其實並非我的第一志願,在順位上是排在第三。因為我本身不會說德語,在選擇志願的規定上,很多內科系的部門都不能填寫,最初也是因為考量語言的問題,所以我一開始即決定選擇外科的部門,會選填小兒外科則是因為在之前國內的見習課程中沒有run過這一科,所以主要是以一種想初步了解其內容的學習心態來選填。
奧地利當地的語言是德語,雖然醫生們大部分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在病歷書寫、電腦影像系統、查房或門診時與病人溝通…等等都是使用德語,描述醫學的專有名詞時也不像台灣常會以英文為主,還是使用德語來敘述,所以在學習上如果不懂德語除了不便也有些困難,所幸德語是英語體系,一些醫學專有名詞在念法上或許很不同,但在拼字上有些是少許的變化,在看病歷時有些時候其實還是可以“猜”或看懂診斷的名稱,不了解的部分也可以利用網路查詢或是請
教當地醫師。
小兒外科的見習地點不在AKH的兩棟主建築物內,而是在旁邊一棟屬於小兒科和小兒外科的建築物,兒童醫院主體為一棟大建築,另有一迴廊連接到一棟小建築,大建築物有十層樓,小建築物有七層樓,AKH很奇妙的一點是我們習慣是一樓的地面層,它是從五樓開始算起。
兒醫的五樓主要是門診區,依鮮豔活潑的顏色來區別各區,有小兒神經、小兒新陳代謝…等科別,每區牆壁上都有可愛的卡通壁飾,門診大廳的櫃台也佈置的很溫馨,每當早晨上班一踏進兒醫大廳常會感到心情愉悅!小兒外科的門診屬於藍色區,三個診間彼此連通,穿插在其中的是一間醫師與護理師的工作室,主要擺放看診病人的病歷、醫學書籍、文書工具,也有數台電腦供醫師使用。特別的是診間區與家屬病人等候區之間的門是一關上自動會上鎖,醫師和護理師都會隨身攜帶鑰匙,這樣的設計或許是基於安全和隱私的考量。每個診間不僅寬敞,也很乾淨整潔,中央是病人的診療床,一旁則是超音波機器和醫師打病歷的書桌,另一旁則是擺放治療器材的推車,對於新生兒則是有獨立出來的診療台(保溫裝置),另有一層櫃子擺放各式各樣的玩偶或玩具。每天早晨晨會結束後,學生可以自行決定要到手術室或是跟診,這個月見習的學生除了我以外還有其他三位外國學生:一位是同為SCOPE program來自西班牙的醫學生,一位是維也納醫學院的醫學生,還有一位是來自羅馬尼亞外放實習一年的醫學生。我們通常會兩位學生一組輪流在手術室或診間學習。
跟診的經驗大概是這一個月見習過程中我最喜歡的部分,雖然聽不懂德語,但觀看醫師和可愛的小孩互動還滿有趣。通常一個早上的門診病人大約四到五位,醫師會在門口喊病人的名字,然後分別和小朋友還有家長握手並自我介紹,接著請小朋友坐在治療床上,醫師自己則是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和小朋友面對面的詢問有甚麼不舒服的地方,看診結束時則會起身送病人和家屬出診間。在見習的過程中看到有hernia、anal fistula、hydrocele…等病人,也有部分是手術之後來門診follow-up和傷口處理。因為病患人數少,醫師看診時間還滿充裕的,對每位病人不僅有耐心也細心,拆大傷口的縫線時為了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常常會和小朋友談天,或是機智問答、考算數,所以在診間其實很少聽到小孩子的哭聲。也因為時間充裕,我們學生有時會趁看下一位病患的空檔和醫師討論上一個case,有些醫師則會將看診過程中的拆線、更換傷口分配給學生做,剛開始操作時對他們治療包的使用和物品擺放位置不是很熟悉,動作有些笨拙和遲鈍,但護理師和家屬都不會對我這個外國學生表現不耐煩的態度。
穿過迴廊連接到的另一棟建築是我這個月見習常出沒的地方,四樓除了有各個小兒外科醫師的辦公室,另有一間seminar討論室。每天早晨在這裡會舉行小兒科、小兒外科、影像科的聯合晨會,主要是對即將手術或動完手術case的影像討論,每個早上大約會討論一到兩個case,由一位小兒外科醫師和一位影像科醫師共同主持。晨會時學生都是坐在最後一排,前方則是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群,討論的過程中也是使用德文,不過因為有影像,所以也不至於到完全不了解的地步,不懂的時候也會私底下詢問一旁的住院醫師和學生們討論的內容。
六樓一整層都是手術區,有兩間手術室、恢復室、刷手間、更衣間、討論室…等等設備。沒有跟診的時後我們會到手術房內觀看當天進行的手術,新生兒的手術視野往往很小,手術很精細,但不需擔心看不清楚,手術室皆有錄影設備和大螢幕。在見習的過程中主要是兩位小兒外科主治醫師在帶我們,其中一位是對教學很有熱忱的Dr. Alexander Springer,他在手術開始前都會在一旁的小討論室為我們講解即將動手術case的影像、case本身的狀況以及手術的原因,有時候還會考我們一些問題,實際在手術的過程中看到特別的地方也會用英文teaching。Dr. A. Springer主要專精於pediatric urology,曾利用晨會結束後的時間為我們上課,主題是HypospadiasHypospadiasHypospadias Hypospadias ,內容除了這個疾病的介紹外,主要把他過去的臨床手術經驗、研究提出和我們分享,是一位對學生和善、樂於和學生討論、對醫學教育相當有熱情的醫師。另一位則是來自美國專精於pediatric GI surgery的Dr. Carlos A. Reck,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不時會用英語講解,告訴我們他現在在做什麼,當提問時往往不是單純給一個答案,而是會把這個病人過往的病史告訴你,之前已經動過甚麼手術,這次為何手術的理由。在手術區印象很深刻的一點是,小朋友手術前在準備室時,有時候會有被稱作“Hospital clown”的小丑在小朋友床邊演奏樂器,逗小病人玩,減輕他們手術前的緊張與不適,另外,小病人一般都是由護士從準備室一路抱到手術室內,路程中護士會跟小朋友交談、互動。
每天在醫院見習的內容除了晨會、跟診與手術觀摩,也可以在晨會前參與醫師的查房。小兒外科的病房是位在八樓,該樓的醫師值班室內有學生置放物品和更換衣物的地方。整層樓給人明亮、安靜和舒適的感覺,station和各病房佈置可愛活潑,另外也有一間小朋友專屬的遊戲室。
二、 住宿部分
住宿方面維也納醫學院提供宿舍 Haus Meidling 給所有從外國來的交換見習生,有分兩人房和個人房,如果有認識的同學或朋友想要同住的話,可以在填寫AF表格時填上對方的姓名。
宿舍整體環境乾淨且舒適,晚上周邊安全和安靜(宿舍對面是一大片墓園…XD),每週二、五都會有清潔人員固定到房內打掃,衛浴設備是共用的,我被分配到的是兩人房,所以是四人共用一套乾溼分離的廁所。房間內有自己的書桌、衣櫥、桌邊櫃以及可以上鎖的書櫃,床鋪會提供棉被、枕頭,但需自備床單。房間內也有小冰箱,每層樓都有公用的廚房,當地的外食對窮學生的我們而言通常太貴和有些負擔,所以大部分都自己下廚,這樣在生活費上會節省許多,公用的廚房有提供個人可上鎖的小櫃,可以放置餐具或一些料理的雜物,廚房內也有不少前人留下後來轉變為公用的鍋具、廚碗杯盤,所以在宿舍內要自己煮還滿方便的,附近也有走路可到的supermarket (Spar®),不過歐洲的商店關門時間都滿早的(傍晚六~七點,周日休),不如同台灣,算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網路使用上,在公用的廚房有提供 wifi,在房間內則是寬頻網路,需要自備網路線。宿舍地下一樓是公用的洗衣間,有兩台投幣的洗衣機(使用一次兩歐元,只收50cent 硬幣,建議平常買東西找錢時可儲備一些零錢),兩台免費的烘衣機,如果有需要,也有公用的熨斗和熨燙板可使用。地下一樓另有一間小型的健身房,備有跑步機…等等健身器材可免費使用。在奧地利需要使用雙腳圓型的插頭,可以在台灣事先買好轉接頭,電壓則是220V,所以帶過去的電器最好先確認在該電壓下也可以使用。
整體而言維也納醫學院提供的宿舍品質很好,周邊環境簡單安全,住戶不複雜(大部分是當地學生,有部分已在工作),交通便利,辦公室人員態度尚算親和,可用英語溝通,比較不方便的是上班時間只有周一至五的早上,如果在住宿上有問題(ex. 離宿時退還押金…等等)可能就需要利用平日醫院見習的day-off來處理。
三、 交通部份
維也納市區內的大眾運輸系統很便捷,在當地主要是搭乘Vienna Metro系統的U-Bahn (subway)(共分U1~U6線)或 Schnellbahnlinie (regional trains)。見習的醫院 AKH 位在 U6 line 的 Michelbeuern-Allg.Krankenhaus站,離住宿的Haus Meidling 步行約5~10分鐘有同位在U6 line上的Philadelphiabrucke站,兩站相距九個車站,從宿舍出發,早晨上班時間去醫院整個路程大約20-30分鐘,算是相當便利。
建議在當地購買一個月的月票(票價47 Euro),可以在一個月內無限次數搭乘市區內的大眾系統(除了前面提到的U-Bahn, S-Bahn外,也可使用公車系統),這是在維也納內移動既省錢划算又方便迅速的選擇,可利用見習的空檔時間多加利用維也納的大眾運輸網絡連結到各區觀賞,應該會有滿豐碩的收穫。如果想到奧地利境內其他地區遊玩,住宿的Haus Meidling 對面即是奧地利國鐵OBB系統中的Meidling station,不論在詢問購票資訊或使用上都相當方便。
大抵上見習過程中在維也納市內的交通沒有遇到太大困難,比較麻煩的應該是抵達和離開時機場到宿舍之間的連結。若是預算有限,想節省交通費可利用U-Bahn (轉兩條不同的線)抵達Wien Mitte (中央車站)再轉S-Bahn到機場,路程大約一個多小時,但在搭乘時要多注意隨身行李,因為S-Bahn的車廂是階梯式上下車,有部分同學遇到扒手裝好心幫忙提行李箱,但實際上是趁學生不注意時扒走隨身後背包或側背包內的物品。若是想省去上下車時搬裝滿一個月“物資”的行李,避免遇到假好心的扒手,或許可以選擇花一筆錢在Wien Mitte買最新的CAT (city airport train)車票,車程花費的時間較短(因為沒有使用,詳細時間不太清楚)。不然,安全起見,在搭車時最好能夠將隨身行李也上鎖,將貴重的物品(護照、鈔票)“貼身”攜帶。
四、 Social Program部分
維也納醫學院主要有兩位contact person,負責與協助見習期間的各種事務(ex.抵達醫院第一天的文書作業、證書發放、social program的規劃…等等),見習期間若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他們,contact person都相當nice,英文也很流利,樂於幫助我們。
整個月下來的social program內容多元和豐富,包括:Welcome dinner, City tour, Kahlenberg hiking, Shonbrunn picnic, International food and drink party, MQ exhibition…等等,每個項目會由不同的當地學生負責,大約兩到三個學生負責一個活動,聯絡上是透過facebook上的見習社團,會在事前將相關訊息告訴大家,我們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參與,溝通上算是很方便和迅速。在時間安排上以利用週一到週四醫院下班後時間為主,空出週末的時間讓我們能安排自己的其他計畫。在這一個月中,大多數的國際學生對每項活動參與度都很踴躍,有的時候甚至會攜帶家長同行,所以我們常常是大陣仗(大約15~20人)的出遊,相當有意思。
這樣由不同的當地學生安排活動還滿有趣,因為每次出遊遇到的是不同的領隊,在閒談上針對相同的事情(ex. 他們對當地醫學教育的感受、在學校的生活…)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時可以聽到類似的回答,有時則是不同的見解。每位學生各有特色,也相當活潑,比方說,負責city tour的其中一位學生對整個城市的了解可說是媲美旅行社導遊,不僅告訴我們維也納市內建築物的歷史,有哪些展覽是值得去欣賞,也提供哪些博物館的特別開放時間是門票免費,哪家餐廳是當地學生常光顧的小道消息。
我覺得將social program安排在週間的下班時間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除了給我們自行安排週末行程的機會外,大部分時候活動集合的地方就是醫院大廳,國際學生在醫院下班後就順勢參加活動,或許這是每項活動參與度高的原因之一。在活動的閒談時間中,國際學生們會互相分享自己當天在該部門的見習心得,也是相當有趣的地方。比較可惜的大概是除了兩位主要的contact person,我們對其他的當地學生無法有太多認識,因為只能在一次的活動中交流。
五、 整體
在見習部份,因為語言的隔閡,無可避免的會在學習上造成阻礙,不過奧地利醫師普遍口說英語流利,在小兒外科部門帶領我們學生的兩位醫師人也相當好,所以在和醫師溝通、討論上其實沒有太大問題。見習過程中也遇到來自歐洲各地的醫學生,過去在台灣比較常接觸的是美國文化,這次透過這個機會感受到歐洲文化、觀念的不同,我覺得是一個還不錯的激勵與經歷。此外,和世界各地的醫學生交流收穫許多,大家在social program的過程中描述自己國家的醫學教育、學校生活型態、特殊文化…等等,有些單純接收新聞報導,導致我片面且刻版地認識的國家,透過該國家學生的敘述,讓我獲得了更廣且真實的資訊。
最後,很感謝高醫提供學生這樣一個出國見習與交流的機會,謝謝校內師長們對學生的支持與勉勵。同時,也要感謝台灣醫學生聯合會的SCOPE幹部們,透過他們的努力與聯繫,讓我能夠到奧地利維也納醫院學習。
在網路申請Austria AMSA的時候,針對見習的部門,一位學生至多可以填寫四個志願,我這次被分配到的“小兒外科部門”其實並非我的第一志願,在順位上是排在第三。因為我本身不會說德語,在選擇志願的規定上,很多內科系的部門都不能填寫,最初也是因為考量語言的問題,所以我一開始即決定選擇外科的部門,會選填小兒外科則是因為在之前國內的見習課程中沒有run過這一科,所以主要是以一種想初步了解其內容的學習心態來選填。
奧地利當地的語言是德語,雖然醫生們大部分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在病歷書寫、電腦影像系統、查房或門診時與病人溝通…等等都是使用德語,描述醫學的專有名詞時也不像台灣常會以英文為主,還是使用德語來敘述,所以在學習上如果不懂德語除了不便也有些困難,所幸德語是英語體系,一些醫學專有名詞在念法上或許很不同,但在拼字上有些是少許的變化,在看病歷時有些時候其實還是可以“猜”或看懂診斷的名稱,不了解的部分也可以利用網路查詢或是請
教當地醫師。
小兒外科的見習地點不在AKH的兩棟主建築物內,而是在旁邊一棟屬於小兒科和小兒外科的建築物,兒童醫院主體為一棟大建築,另有一迴廊連接到一棟小建築,大建築物有十層樓,小建築物有七層樓,AKH很奇妙的一點是我們習慣是一樓的地面層,它是從五樓開始算起。
兒醫的五樓主要是門診區,依鮮豔活潑的顏色來區別各區,有小兒神經、小兒新陳代謝…等科別,每區牆壁上都有可愛的卡通壁飾,門診大廳的櫃台也佈置的很溫馨,每當早晨上班一踏進兒醫大廳常會感到心情愉悅!小兒外科的門診屬於藍色區,三個診間彼此連通,穿插在其中的是一間醫師與護理師的工作室,主要擺放看診病人的病歷、醫學書籍、文書工具,也有數台電腦供醫師使用。特別的是診間區與家屬病人等候區之間的門是一關上自動會上鎖,醫師和護理師都會隨身攜帶鑰匙,這樣的設計或許是基於安全和隱私的考量。每個診間不僅寬敞,也很乾淨整潔,中央是病人的診療床,一旁則是超音波機器和醫師打病歷的書桌,另一旁則是擺放治療器材的推車,對於新生兒則是有獨立出來的診療台(保溫裝置),另有一層櫃子擺放各式各樣的玩偶或玩具。每天早晨晨會結束後,學生可以自行決定要到手術室或是跟診,這個月見習的學生除了我以外還有其他三位外國學生:一位是同為SCOPE program來自西班牙的醫學生,一位是維也納醫學院的醫學生,還有一位是來自羅馬尼亞外放實習一年的醫學生。我們通常會兩位學生一組輪流在手術室或診間學習。
跟診的經驗大概是這一個月見習過程中我最喜歡的部分,雖然聽不懂德語,但觀看醫師和可愛的小孩互動還滿有趣。通常一個早上的門診病人大約四到五位,醫師會在門口喊病人的名字,然後分別和小朋友還有家長握手並自我介紹,接著請小朋友坐在治療床上,醫師自己則是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和小朋友面對面的詢問有甚麼不舒服的地方,看診結束時則會起身送病人和家屬出診間。在見習的過程中看到有hernia、anal fistula、hydrocele…等病人,也有部分是手術之後來門診follow-up和傷口處理。因為病患人數少,醫師看診時間還滿充裕的,對每位病人不僅有耐心也細心,拆大傷口的縫線時為了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常常會和小朋友談天,或是機智問答、考算數,所以在診間其實很少聽到小孩子的哭聲。也因為時間充裕,我們學生有時會趁看下一位病患的空檔和醫師討論上一個case,有些醫師則會將看診過程中的拆線、更換傷口分配給學生做,剛開始操作時對他們治療包的使用和物品擺放位置不是很熟悉,動作有些笨拙和遲鈍,但護理師和家屬都不會對我這個外國學生表現不耐煩的態度。
穿過迴廊連接到的另一棟建築是我這個月見習常出沒的地方,四樓除了有各個小兒外科醫師的辦公室,另有一間seminar討論室。每天早晨在這裡會舉行小兒科、小兒外科、影像科的聯合晨會,主要是對即將手術或動完手術case的影像討論,每個早上大約會討論一到兩個case,由一位小兒外科醫師和一位影像科醫師共同主持。晨會時學生都是坐在最後一排,前方則是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群,討論的過程中也是使用德文,不過因為有影像,所以也不至於到完全不了解的地步,不懂的時候也會私底下詢問一旁的住院醫師和學生們討論的內容。
六樓一整層都是手術區,有兩間手術室、恢復室、刷手間、更衣間、討論室…等等設備。沒有跟診的時後我們會到手術房內觀看當天進行的手術,新生兒的手術視野往往很小,手術很精細,但不需擔心看不清楚,手術室皆有錄影設備和大螢幕。在見習的過程中主要是兩位小兒外科主治醫師在帶我們,其中一位是對教學很有熱忱的Dr. Alexander Springer,他在手術開始前都會在一旁的小討論室為我們講解即將動手術case的影像、case本身的狀況以及手術的原因,有時候還會考我們一些問題,實際在手術的過程中看到特別的地方也會用英文teaching。Dr. A. Springer主要專精於pediatric urology,曾利用晨會結束後的時間為我們上課,主題是HypospadiasHypospadiasHypospadias Hypospadias ,內容除了這個疾病的介紹外,主要把他過去的臨床手術經驗、研究提出和我們分享,是一位對學生和善、樂於和學生討論、對醫學教育相當有熱情的醫師。另一位則是來自美國專精於pediatric GI surgery的Dr. Carlos A. Reck,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不時會用英語講解,告訴我們他現在在做什麼,當提問時往往不是單純給一個答案,而是會把這個病人過往的病史告訴你,之前已經動過甚麼手術,這次為何手術的理由。在手術區印象很深刻的一點是,小朋友手術前在準備室時,有時候會有被稱作“Hospital clown”的小丑在小朋友床邊演奏樂器,逗小病人玩,減輕他們手術前的緊張與不適,另外,小病人一般都是由護士從準備室一路抱到手術室內,路程中護士會跟小朋友交談、互動。
每天在醫院見習的內容除了晨會、跟診與手術觀摩,也可以在晨會前參與醫師的查房。小兒外科的病房是位在八樓,該樓的醫師值班室內有學生置放物品和更換衣物的地方。整層樓給人明亮、安靜和舒適的感覺,station和各病房佈置可愛活潑,另外也有一間小朋友專屬的遊戲室。
二、 住宿部分
住宿方面維也納醫學院提供宿舍 Haus Meidling 給所有從外國來的交換見習生,有分兩人房和個人房,如果有認識的同學或朋友想要同住的話,可以在填寫AF表格時填上對方的姓名。
宿舍整體環境乾淨且舒適,晚上周邊安全和安靜(宿舍對面是一大片墓園…XD),每週二、五都會有清潔人員固定到房內打掃,衛浴設備是共用的,我被分配到的是兩人房,所以是四人共用一套乾溼分離的廁所。房間內有自己的書桌、衣櫥、桌邊櫃以及可以上鎖的書櫃,床鋪會提供棉被、枕頭,但需自備床單。房間內也有小冰箱,每層樓都有公用的廚房,當地的外食對窮學生的我們而言通常太貴和有些負擔,所以大部分都自己下廚,這樣在生活費上會節省許多,公用的廚房有提供個人可上鎖的小櫃,可以放置餐具或一些料理的雜物,廚房內也有不少前人留下後來轉變為公用的鍋具、廚碗杯盤,所以在宿舍內要自己煮還滿方便的,附近也有走路可到的supermarket (Spar®),不過歐洲的商店關門時間都滿早的(傍晚六~七點,周日休),不如同台灣,算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網路使用上,在公用的廚房有提供 wifi,在房間內則是寬頻網路,需要自備網路線。宿舍地下一樓是公用的洗衣間,有兩台投幣的洗衣機(使用一次兩歐元,只收50cent 硬幣,建議平常買東西找錢時可儲備一些零錢),兩台免費的烘衣機,如果有需要,也有公用的熨斗和熨燙板可使用。地下一樓另有一間小型的健身房,備有跑步機…等等健身器材可免費使用。在奧地利需要使用雙腳圓型的插頭,可以在台灣事先買好轉接頭,電壓則是220V,所以帶過去的電器最好先確認在該電壓下也可以使用。
整體而言維也納醫學院提供的宿舍品質很好,周邊環境簡單安全,住戶不複雜(大部分是當地學生,有部分已在工作),交通便利,辦公室人員態度尚算親和,可用英語溝通,比較不方便的是上班時間只有周一至五的早上,如果在住宿上有問題(ex. 離宿時退還押金…等等)可能就需要利用平日醫院見習的day-off來處理。
三、 交通部份
維也納市區內的大眾運輸系統很便捷,在當地主要是搭乘Vienna Metro系統的U-Bahn (subway)(共分U1~U6線)或 Schnellbahnlinie (regional trains)。見習的醫院 AKH 位在 U6 line 的 Michelbeuern-Allg.Krankenhaus站,離住宿的Haus Meidling 步行約5~10分鐘有同位在U6 line上的Philadelphiabrucke站,兩站相距九個車站,從宿舍出發,早晨上班時間去醫院整個路程大約20-30分鐘,算是相當便利。
建議在當地購買一個月的月票(票價47 Euro),可以在一個月內無限次數搭乘市區內的大眾系統(除了前面提到的U-Bahn, S-Bahn外,也可使用公車系統),這是在維也納內移動既省錢划算又方便迅速的選擇,可利用見習的空檔時間多加利用維也納的大眾運輸網絡連結到各區觀賞,應該會有滿豐碩的收穫。如果想到奧地利境內其他地區遊玩,住宿的Haus Meidling 對面即是奧地利國鐵OBB系統中的Meidling station,不論在詢問購票資訊或使用上都相當方便。
大抵上見習過程中在維也納市內的交通沒有遇到太大困難,比較麻煩的應該是抵達和離開時機場到宿舍之間的連結。若是預算有限,想節省交通費可利用U-Bahn (轉兩條不同的線)抵達Wien Mitte (中央車站)再轉S-Bahn到機場,路程大約一個多小時,但在搭乘時要多注意隨身行李,因為S-Bahn的車廂是階梯式上下車,有部分同學遇到扒手裝好心幫忙提行李箱,但實際上是趁學生不注意時扒走隨身後背包或側背包內的物品。若是想省去上下車時搬裝滿一個月“物資”的行李,避免遇到假好心的扒手,或許可以選擇花一筆錢在Wien Mitte買最新的CAT (city airport train)車票,車程花費的時間較短(因為沒有使用,詳細時間不太清楚)。不然,安全起見,在搭車時最好能夠將隨身行李也上鎖,將貴重的物品(護照、鈔票)“貼身”攜帶。
四、 Social Program部分
維也納醫學院主要有兩位contact person,負責與協助見習期間的各種事務(ex.抵達醫院第一天的文書作業、證書發放、social program的規劃…等等),見習期間若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他們,contact person都相當nice,英文也很流利,樂於幫助我們。
整個月下來的social program內容多元和豐富,包括:Welcome dinner, City tour, Kahlenberg hiking, Shonbrunn picnic, International food and drink party, MQ exhibition…等等,每個項目會由不同的當地學生負責,大約兩到三個學生負責一個活動,聯絡上是透過facebook上的見習社團,會在事前將相關訊息告訴大家,我們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參與,溝通上算是很方便和迅速。在時間安排上以利用週一到週四醫院下班後時間為主,空出週末的時間讓我們能安排自己的其他計畫。在這一個月中,大多數的國際學生對每項活動參與度都很踴躍,有的時候甚至會攜帶家長同行,所以我們常常是大陣仗(大約15~20人)的出遊,相當有意思。
這樣由不同的當地學生安排活動還滿有趣,因為每次出遊遇到的是不同的領隊,在閒談上針對相同的事情(ex. 他們對當地醫學教育的感受、在學校的生活…)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時可以聽到類似的回答,有時則是不同的見解。每位學生各有特色,也相當活潑,比方說,負責city tour的其中一位學生對整個城市的了解可說是媲美旅行社導遊,不僅告訴我們維也納市內建築物的歷史,有哪些展覽是值得去欣賞,也提供哪些博物館的特別開放時間是門票免費,哪家餐廳是當地學生常光顧的小道消息。
我覺得將social program安排在週間的下班時間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除了給我們自行安排週末行程的機會外,大部分時候活動集合的地方就是醫院大廳,國際學生在醫院下班後就順勢參加活動,或許這是每項活動參與度高的原因之一。在活動的閒談時間中,國際學生們會互相分享自己當天在該部門的見習心得,也是相當有趣的地方。比較可惜的大概是除了兩位主要的contact person,我們對其他的當地學生無法有太多認識,因為只能在一次的活動中交流。
五、 整體
在見習部份,因為語言的隔閡,無可避免的會在學習上造成阻礙,不過奧地利醫師普遍口說英語流利,在小兒外科部門帶領我們學生的兩位醫師人也相當好,所以在和醫師溝通、討論上其實沒有太大問題。見習過程中也遇到來自歐洲各地的醫學生,過去在台灣比較常接觸的是美國文化,這次透過這個機會感受到歐洲文化、觀念的不同,我覺得是一個還不錯的激勵與經歷。此外,和世界各地的醫學生交流收穫許多,大家在social program的過程中描述自己國家的醫學教育、學校生活型態、特殊文化…等等,有些單純接收新聞報導,導致我片面且刻版地認識的國家,透過該國家學生的敘述,讓我獲得了更廣且真實的資訊。
最後,很感謝高醫提供學生這樣一個出國見習與交流的機會,謝謝校內師長們對學生的支持與勉勵。同時,也要感謝台灣醫學生聯合會的SCOPE幹部們,透過他們的努力與聯繫,讓我能夠到奧地利維也納醫院學習。
留言